科室: 泌尿外科 主治醫師 範從彬

  湯劑是指中藥飲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體藥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中藥的煎煮看似平常,其實大有學問。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湯劑的質量與煎煮藥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時間和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要使中藥湯劑發揮最大療效,必須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

  1、中藥煎煮的器具

  中藥煎煮的器具現多選用砂鍋、不鏽鋼鍋或搪瓷製品,忌鐵,以砂鍋為好。現代研究證明,砂鍋類的陶瓷器皿是由二氧化矽組成,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宜於保暖等特點,確為煎煮中藥湯液的良好器具。鐵器能與藥物中的鞣質發生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從而影響藥物療效。

  2、中藥煎煮前的浸泡和加水量

  為了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即無雜質的井水、自來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細胞壁膨脹軟化,易於藥物有效成分溶解到水溶液中。夏季氣溫較高,可直接用涼水即常溫水浸泡;冬天氣溫較低,可選用38度左右的溫水浸泡。芳香易揮發或容易吸水的飲片,宜用涼水浸泡;質地堅硬黏稠、不含揮發性成分的飲片,宜用溫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裡的蛋白質遇熱很快就會凝固,引起細胞壁硬化,在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不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則受飲片的質地、劑量、攪拌次數、火候、煎藥時間等影響。傳統加水量第一煎以浸泡後淹沒中藥材2~3cm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應當酌減,但仍以超過藥物表面為宜。小兒內服的湯劑可適當減少用水量,而熱性病者煎取的藥液要適當多些。其他情況應根據藥物性質及方劑型別靈活應用,如質輕體泡的藥材加水量宜多,質重的飲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時間長的礦物藥、滋補類藥物加水量宜多,煎煮時間短的解表劑加水量宜少。

  3、中藥煎煮的火候及時間

  一般認為,質地輕疏、含芳香揮發性成分較多、藥物成分容易煎出的藥物宜用武火急煎;而礦物類、動物類、貝殼類、植物根莖類等質地厚重、不含揮發性成分藥物,或用於補虛而成分難以煎出的藥物,則宜用文火慢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此外,因治療需要而必須少煎的中藥,宜用武火;因治療需要而必須久煎的中藥,宜用文火或文武火。因此,適宜的煎煮時間大致可分為3類:

  (1)一般藥物,頭煎煮沸後,再煎20~25分鐘;二煎煮沸後,再煎15~20分鐘即可;

  (2)質地較輕或含芳香性成分較多,如解表、芳香化溼、行氣等類藥物,煎煮時間應適當縮短,頭煎煮沸後再煎10~15分鐘,二煎煮沸後5~10分鐘即可;

  (3)補虛藥、礦物藥及根莖類等質地厚重堅實、不易揮發的藥,則應延長煎煮時間。頭煎煮沸後再煎40~50分鐘;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後,再煎30~40分鐘即可。煎煮時間均以藥液煮沸後計算。此外,還有些藥物因治療需要,應酌情延長或縮短煎煮時間。

  4、中藥煎煮的次數

  中藥湯劑每煎煮1次時,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為45%。也就是說中藥湯劑煎煮3次後已提取了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藥物只煎煮1次,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為55%左右補益藥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3次為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