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甚至連非專科醫生都認為“風溼、類風溼、抗o”……“剪不斷、理還亂”。天天面對這些問題的風溼科醫生,除了耐著性子不厭其煩的第一萬零一遍的解釋外,自嘲一句只能“低頭長嘆、獨悵然而淚下”。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就來談談“風溼”與“類風溼”之間“能說的祕密”。
風溼性疾病有哪些?
風溼性疾病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等的一大類疾病,共有十幾大類,100多種疾病。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是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類風溼關節炎、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等,此外第二大類為嵴柱關節炎,包括其原型:強直性嵴柱炎,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未分化嵴柱關節炎、幼年性嵴柱關節炎和反應性關節炎,周董、演員張嘉譯所患之強直性嵴柱炎就是屬於此類疾病。此外老年人常得的骨關節炎則是退行性骨關節病,應該是最常見的風溼病;痛風、假性痛風與代謝性相關;風溼熱則屬於感染相關的風溼病。
「壁虎」和「老虎」不是一家子,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嵴柱炎、骨關節炎、風溼熱、痛風雖然臨床上都可有關節紅腫熱痛、功能障礙表現等關節炎的表現,但完全是不同型別的風溼性疾病,風溼病相當於是中國人,但也有福建人(比如痛風)、北京(比如類風溼關節炎)、上海人(比如骨關節炎)等不同省份人(不同風溼病)的區別類似。
何為風溼熱?
風溼熱是一種與A組R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即抗o相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曾經是危害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病變可呈急性或慢性反覆發作,可遺留心臟瓣膜病變形成慢性風溼性心瓣膜病。
在過去漫長的缺乏抗生素的年代,感染的後果是不可預估的。一次小小的咽痛、扁桃體炎後跟隨的卻可能是風溼熱和不可逆的心臟瓣膜病變。風溼熱的關節炎不遺留關節畸形,並不可怕,但心臟瓣膜病變卻嚴重損害患者的勞動能力和預期壽命。到20世紀中期,隨著抗生素的普遍應用,世界各國風溼熱發病率明顯下降。但近 20 年來,風溼熱發病率又有所回升,對此病而言,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總的治療原則包括:早期診斷、合理治療,防止病情進展造成心臟不可逆的病變。去除鏈球菌感染灶這種病因治療是最重要的,目前公認苄星青黴素是首選藥物。
何為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以慢性、對稱性、破壞性、小關節受累為典型臨床表現的結締組織病,可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如肺間質病變、腎臟、心臟、神經系統損害等,RA患者血液中大多有類風溼因子、抗CCP 抗體存在。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環境等相關。RA最重要的病理機制是炎症狀態下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及其對軟骨和骨的侵蝕破壞,嚴重患者若未系統治療常因此發生關節畸形而致殘。
晨僵、雙手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的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破壞畸形等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RA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儘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鍊等。藥物治療方案應遵循個體化原則,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止痛藥、糖皮質激素、改善病情慢作用藥(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柳氮磺吡啶片等,其中甲氨蝶呤目前認為是錨定藥物)、生物製劑及植物藥等。
總結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對“風溼”與“類風溼”之間“能說的祕密”有所瞭解了吧。風溼性疾病是一大類疾病,類風溼關節炎是目前危害中青年女性常見的風溼病之一,而風溼性關節炎這個風溼熱延伸出來的非正規稱謂(風溼性關節炎無國際疾病編碼),挾風溼性心臟病及腎炎之威,歷經千百年,在人們的記憶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此病已經逐漸退出我們視線幾十年後,仍在病名稱謂上佔有一席之地而常常困擾大眾百姓。我相信隨著風溼病學科普知識的加強及推廣,這些誤區應該逐漸被非專科醫生及普通百姓區別對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