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陳還珍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作為社會主要生產力人群的青年人所承受的軀體和精神壓力與日俱增。長期軀體疲勞和過度腦力負荷,以及隨之引起的抑鬱、煩躁等不良心理情緒共同構成了目前青年人所普遍承受的不良應激狀態。慢性疲勞應激所致的青年人猝死事件屢見不鮮,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些生命的早逝不僅給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對社會生產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併產生了龐大的醫療和社會負擔。

  青年人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學

  調查顯示,我國約80%的白領處於過勞狀態,在30歲至50歲英年早逝人群中,95.7%的人死於過度疲勞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死亡,可伴或不伴有結構性心臟病。通常認為,SCD為突然發病1 h內或距離最後所知穩定狀態24h內的死亡。其病因最常見的是急性冠脈綜合徵、擴張型心肌病、遺傳基因相關的節律紊亂(如長QT綜合徵、Brugada綜合徵及兒茶酚胺相關性多型性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各種型別的心肌病(如應激性心肌病)等。

  據統計,美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總人數為30萬,年發生率為0.1%~0.2%,歐洲的發生率與美國相似,中國人群猝死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猝死發生率為41.84例/10萬人每年,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群的0.04%,低於歐美國家,但以全國13億人口進一步推算,我國每年有近54.4萬人發生猝死,平均每天約1 500人。受制於我國的院前救助水平和急診轉運體系,我國猝死的院外搶救成功率不足1%。故深入研究長期疲勞所產生的不良應激與青年人猝死的關係,明確青年人猝死的機制,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於個體、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應激在心源性猝死中的橋樑作用

  應激是指機體在適應生存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的過程中,實際或認知上的要求與適應和應付能力之間的不平衡所導致的軀體及心理的緊張狀態及其反應。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類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健康與生命的轉歸取決於環境與機體互動作用的生物學效應,環境因素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大約疾病的70%~90%的危險度可歸因於環境暴露的影響,而應激則是環境與機體互動作用的重要介面。

  猝死作為應激性疾病最嚴重的結果,特別是應激所致的青年人群猝死,是近年來國內外對於應激性疾病研究的熱點,應激引起的猝死不僅侷限於人類,在動物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當動物不能逃走,受到捆被置於可預料到有過多過強刺激的地方,以及配偶死亡後,動物往往發生迅速死亡。曾有報道,當一隻美洲駱駝被射殺後,其配偶在幾分鐘內死亡。心源性猝死前奏往往是心律失常,導致心臟驟停。

  應激致心源性猝死的機制,Lown提出四個相關聯的假說即: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顫動;在猝死之前早就存在著電不穩定性;反映電不穩定性的指標是某種型別的室性期前收縮;應激可引起電不穩定性的發生,增加對室顫的易感性。此外,慢性疲勞應激對交感神經的長期強烈刺激,可使實驗動物的期前收縮的刺激閾值,以及引起室顫的電刺激閾值降低,因此交感神經在心源性猝死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慢性疲勞應激與青年人冠心病

  冠心病在心源性猝死中佔65%~80%,作為心源性猝死的最重要原因,長期慢性疲勞應激引發青年人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情況屢見不鮮。慢性疲勞應激既是青年人早發冠心病的病因,又是青年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誘因。據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與許多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因素有關,包括遺傳、高血壓、高血脂、吸菸、酗酒、肥胖、A型行為型別、社會關係不協調和焦慮抑鬱等因素。脂質代謝紊亂、血液動力學改變和動脈壁本身變化,是冠心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心理和社會因素可通過神經內分泌中介機制影響上述3種過程,從而影響冠心病的發生、發展。研究表明,在工作時間過長、負擔過重、擔任兩種以上不同工作等慢性疲勞應激狀態下,均可能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

  青年冠心病患者長期處於慢性疲勞狀態,使炎性因子和白細胞的堆積破壞冠狀動脈的血管內皮結構,促使體內炎症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等降解冠脈粥樣斑塊的細胞外基質,降低斑塊的穩定性,導致冠脈再阻塞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此外,大冠脈有豐富的α-腎上腺能受體的分佈,慢性疲勞應激狀態持續啟用含有豐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藍斑核腦區,交感神經張力持續亢進,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興奮冠脈的α受體,引起冠脈痙攣促使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再發生,致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加。

  慢性疲勞應激與青年人應激性心肌病

  應激性心肌病又稱Takotsubo心肌病,是一種與精神或軀體應激相關的,以暫時性左室(也可能累及右室)室壁運動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心臟疾患,其心電圖表現和臨床表現與急性冠脈綜合徵非常相似。薈萃研究發現以擬診急性冠脈綜合徵、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入院的患者中,約1%~2%的患者為應激性心肌病,因目前臨床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常導致誤診漏診,應激性心肌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軀體應激及精神應激被認為是應激性心肌病的主要病因,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青年人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長期處於機體疲勞精神壓抑的慢性疲勞應激狀態,導致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應激性心肌病作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已逐漸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

  Wang等在對青年應激性心肌病的系統評價中發現:軀體應激為青年應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主要誘發因素;青年女性的發病率要高於青年男性,原因可能與女性心臟對交感神經的敏感性更高,更易發生心臟收縮障礙,且女性具有較男性更脆弱敏感的特質對應激的反應閾值更低有關。慢性疲勞應激在青年人應激性心肌病病理生理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是長期慢性疲勞應激可能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人體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反應敏感性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提高機體的代謝功能活動應對外界損傷性應激,同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強腎上腺髓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導致體內兒茶酚胺長期保持較高水平,超生理量的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毒性作用促使青年人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生。

  慢性疲勞應激致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

  當人體長期處於疲勞應激狀態下,線粒體產生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產生過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能力,導致一系列心肌離子通道變化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已經證實ROS通過多種途徑影響Na離子通道功能,在轉錄水平,ROS通過減少mRNA的表達而減少Nav1.5鈉通道基因的表達;在蛋白質水平,ROS直接使Nav1.5鈉通道蛋白中的蛋氨酸氧化失活,導致Na離子通道電流峰值降低,ROS還能增加Na離子通道開放的概率,導致後期鈉電流增加引起心臟節律的變化包括動作電位、早期後除極的延長以及鈣離子超載。

  ROS還可通過間接改變膜脂環境或通過啟用訊號傳導分子如蛋白激酶C、鈣調蛋白依賴的蛋白激酶Ⅱ影響鈉離子通道磷酸化降低鈉電流峰值,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鈣調蛋白依賴的蛋白激酶Ⅱ的啟用還可以磷酸化Cav1.2鈣通道的亞基,使L-型鈣離子通道開放,鈣內流增加以及心肌細胞對異丙腎上腺素的反應性增強,導致後除極延遲和心臟收縮障礙。另外,細胞內過量的ROS可降低鉀離子的電流復極,延長動作電位的持續時間、後去極化早期時間,增加了心肌細胞的電異質性和心律失常的易患性。最後,ROS所致線粒體功能障礙也可引起線粒體膜電位去極化,導致sarcKATP通道開放,進而形成了一個傳播去極化波的灌電流,增加了傳導阻滯和心律失常的可能。綜上,慢性疲勞應激可能通過增加ROS產生,引起心肌離子通道變化致室性心律失常,促使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慢性疲勞已經成為高速發達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代病”,是高壓力下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誘因。深入研究慢性疲勞應激與青年人心源性猝死間的關係,探索慢性疲勞應激致心源性猝死的早期預警機制刻不容緩,從而篩查慢性疲勞應激狀態下青年人猝死高危群體,及早採取預防措施,為社會中堅力量的青年人群提供一道保險,為保障家庭和社會主要建設力量的健康做出一些貢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