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腦病科 主治醫師 樑發俊

  20多年前,痛風在我國還是極其罕見的疾病。痛風在西方是常見病,在中國是罕見病。可是今日的中國,痛風的發病率遠高於西方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1、痛風與肉類食物有關

  血液中尿酸濃度增高,析出尿酸鹽結晶,這是導致痛風的罪魁禍首。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則導致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如果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腎臟,則導致痛風性腎病或尿酸性腎結石。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經腎臟排洩。如果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較高,進入體內產生的尿酸就會增多,超出了生理排洩的能力。就會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增高,醫學上稱之為“高尿酸血癥”。

  總體來說,肉類食物含有高嘌呤,穀類食物為低嘌呤;動物蛋白中多含有高嘌呤,植物蛋白中多含低嘌呤。所以,一些由於宗教等原因長期素食的人群中,幾乎都不患痛風。在過去以穀類食物為主的中國人,也很少出現痛風。

  2、飲食結構突變是禍首

  飲食結構的突然改變是使東方民族的痛風由“罕見病”變成了“常見病”的禍首,也是當今東方民族痛風的發病率高於西方民族的主要原因。

  祖祖輩輩的中國人,都是以穀類食物為主;而西方人的傳統是以肉食為主。從生理進化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生理代謝適應的是低嘌呤食物結構。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人的食物結構突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二十幾年前,城市居民們還在抱怨每月二十七斤大米不夠吃,而今有不少人每月吃不了五斤大米。

  食物結構的改變,使穀類食物正在被肉類食物所取代。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代替了傳統的低嘌呤食物,超過了我們的生理代謝能力。所以痛風的發病率迅速升高,十幾年間由“罕見病”變成了“常見病”。

  飲食結構的突然改變對痛風的影響,最早是由美國醫生髮現。居住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其痛風發病率不但高於菲律賓本土人,還高於美國人。接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時期,日本的痛風發病率幾乎是與經濟發展同步,迅勐地增多,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痛風的發病率已經高於美國。我國的臺灣和大陸,也先後經歷了與經濟發展同步的痛風發病率迅速增高的過程。

  3、哪些食物含有高嘌呤

  在肉類食物中,嘌呤含量尤其高的食物包括:各種動物內臟、沙丁魚(而大多數魚類屬於嘌呤中等含量)、貝殼類食物(尤其是蠔的嘌呤含量很高)、蟹(尤其是膏蟹)等;嘌呤中等含量的食物包括:魚蝦類、肉類、菠菜、豌豆等;至於牛奶、雞蛋、水果蔬菜均屬於低嘌呤食物。

  痛風病人需要控制飲食,但決不是要嚴格忌口。多吃低嘌呤食物,適量中嘌呤食物,少吃高嘌呤食物。這裡對高嘌呤食物是強調少吃,而不是禁忌。。

  4、痛風是酒神殿堂上的祭品

  近十幾年,制酒業迅勐發展,酒類食品消耗量大,也是痛風增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國的一家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幅中世紀的名畫:一位荒淫無度的紳士躺在沙發上,一隻小怪物拿著火去燒他的腳拇趾。畫中有一句話寫著:“痛風是酒神和色神殿堂上的祭品。”現代科學並不認為痛風與接近女色有關,但說他是酒神殿堂上的祭品,確實有其道理。

  許多痛風病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痛風急性發作的前一天,有開懷痛飲的一幕。喝酒為什麼會誘發痛風病人的急性發作呢?

  乙醇在體內代謝,可使血中乳酸濃度顯著增高,一方面乳酸可以抑制腎臟對尿酸的排洩,另一方面乳酸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下降,促使尿酸鹽析出結晶,沉積在關節和腎臟,誘發急性關節炎和損害腎臟。

  尿酸鹽在鹼性環境中溶解度增高,酸性環境容易析出結晶,這是簡單的化學原理。另外,乙醇還能促進腺嘌呤核苷酸加速分解,使尿酸形成增多。啤酒中含有大量的鳥苷,在體內轉變為嘌呤,相當於高嘌呤食物。

  所以,從醫學的角度,需要告戒痛風和血尿酸增高的病人:為了健康,切勿貪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