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劉登強

  我科自2007年至2010年收治腹內疝性腸梗阻患者17例,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齡19歲-56歲,平均42歲。其中11例因腹痛入院,5例因腹脹入院,1例因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入院。

  治療經過:患者入院後給予胃腸減壓、補液、抗生素應用等一般處理,行腹部立位X線檢查及螺旋CT檢查,其中12例患者X線檢查提示腹腔內寬大液氣平面存在,5例患者X檢查陰性;14例患者腹部螺旋CT有陽性發現(8例提示腹腔腫塊、5例提示腸扭轉徵象、1例提示腸套疊),3例患者CT檢查陰性。經保守治療6h-72h,患者臨床症狀不緩解或加重,最終行剖腹探查術。

  結果:術中探查本組17例患者都因腹內疝形成致腸梗阻,內疝原因分別為:術後粘連帶成疝7例;Meckel憩室粘連成疝5例;盆底疝2例;十二指腸旁疝2例;乙狀結腸周圍疝1例。疝內容物為小腸者16例、乙狀結腸者1例。2例患者發生小腸部分壞死(粘連帶致絞窄壞死1例、盆底疝致腸絞窄壞死1例)。依探查情況行內疝復位、粘連鬆解、疝修補、壞死小腸切除後一期腸吻合。本組患者近期預後良好,無重大併發症發生。

  2、討論

  腹內疝是指腹內臟器或組織經腹腔內正常或異常的孔道、裂隙轉離原有位置而進入腹腔內的某一間隙【1】,根據發生原因腹內疝又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先天性是指因胚胎髮育過程中腸管旋轉或腹膜附著異常等先天性因素所致腹膜隱窩大而深 ,腹膜、網膜或腸繫膜存在缺損 ,或 Winslow孔過大 ,腸管疝入而形成;後天性則是指後天因素如手術、外傷、炎症等所致腹膜或腸繫膜的異常孔隙 ,腸管可經此疝入。有根據疝的結構按有無疝囊分為真疝和假疝。臟器疝至另一個腹膜囊隱窩 ,具有疝囊而稱真疝。若網膜或腸繫膜存在裂孔 ,或因手術、創傷等構成一異常孔隙 ,腸管因此疝入 ,不具有疝囊而稱假疝【2】。腹內疝發病率低,約0.2%-0.9%,是導致腸梗阻的重要原因,約佔腸梗阻病因的5.8%,隨著腸梗阻剖腹探查手術量的增加及認識的提高,近來呈上升趨勢【3】。腹內疝性腸梗阻隱匿性強,易發生腸壞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如大量壞死小腸切除,造成短腸綜合症,故不及時給予正確治療,延誤病情,預後不良。

  通過本組17例患者的診治,我們有如下體會:腹內疝性腸梗阻治療的關鍵是早期診斷,密切觀察病情,及時手術干預。詳細的病史採集,仔細的查體,合理的輔助檢查是作出早期診斷的前提,其中,腹部立位X線平片檢查及腹部螺旋CT檢查在腹內疝早期診斷中有重要的價值。腹部X線平片可見多個液平面,顯示有腸腔內積液的現象,並可見孤立、固定、脹大的腸袢,可確立腸梗阻診斷。螺旋CT檢查如提示腸管異常佔位徵象或系膜血管走行異常,多提示腹內疝性腸梗阻,故CT檢查在早期診斷中具有極其獨特的意義【4】。符合上述影像學檢查的腸梗阻患者,經給予腸梗阻常規處理措施後,如患者臨床症狀不緩解或加重,需及時行剖腹探查術。本組患者在入院保守治療24h內行手術者15例(其中12h內手術者6例,12h-24h內手術者9例),無1例發生腸壞死。2例在入院後治療48h-72h內行手術,發現部分小腸壞死而行腸切除。因此,對於CT檢查符合腹內疝特點的腸梗阻患者,如保守治療無效,我們主張在24h內及時行剖腹探查手術,最遲不宜超過48h【5】。

  腹內疝性腸梗阻早期診斷困難,手術時機選擇失誤後果嚴重,可造成患者致殘、致死、增加治療費用,給患者及社會揹負巨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因此,臨床醫師應提高腹內疝認識,早診斷,及時正確施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