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劉海義

  一、手術原則

  侷限性GIST的標準治療原則是完全切除腫瘤。

  大多數位於食管-胃或十二指腸≤2cm的GIST結節為低危GIST,因此僅需對這些患者進行定期的隨訪;如果在隨訪期間結節體積逐漸增大,可以考慮進行活檢或切除。對於>2cm的結節,標準的治療方法是活檢或切除。位於直腸(或直腸-陰道間隙)的GIST,由於疾病本身潛在的風險較高,因此不考慮腫瘤大小,需要進行完全的干預(活檢或切除)。

  腹腔鏡手術容易引起腫瘤破裂導致腹腔種植,所以不推薦常規應用。如果腫瘤直徑≤ 2cm,可以考慮在有經驗的中心進行腹腔鏡切除。依據2007年《胃腸間質瘤外科治療共識》中對手術和切緣的要求進行。術中推薦使用“網兜(extraction bag )”避免腫瘤破裂播散。對於較大的腫瘤,不推薦進行腹腔鏡手術。

  達到R0切除是所有手術的目標。如果初次手術僅為R1切除,預計再次手術較容易操作並且風險可以控制,不會造成主要功能臟器的損傷,可以考慮二次手術。如果二次手術可能會造成主要功能臟器的損傷,那麼不建議進行二次手術,尤其對於低風險的患者來說,目前沒有證據支援R1切除患者的預後比R0切除的患者更差。

  無瘤操作原則:GIST通常質地較脆,尤其體積大的腫瘤,往往有瘤內出血或壞死。術前或術中腫瘤破裂是預後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應避免腫瘤破裂和術中播散。

  GIST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除非有明確 淋巴結轉移跡象,否則不必常規清掃。

  活檢:GIST腫瘤質地軟且脆,活檢易引起腫瘤出血或增加腫瘤播散的風險。

  如果腫瘤可以完全切除,不推薦術前活檢。

  較大病灶,預計可能需要聯合多臟器手術,或者計劃進行新輔助治療,活檢是必要的。明確診斷以計劃最佳的治療方案。

  偶然發現的腫瘤,疑似GIST。為了排除其他疾病明確診斷(如淋巴瘤),可考慮活檢

  推薦超聲內鏡引導下進行活檢( 多孔針穿刺活檢 )。如果規範地進行操作,由於穿刺導致的腹腔內汙染是可以忽略的。

  醫生活檢前要充分估計風險,對於深部位,極易出血,囊性變的要謹慎應用。

  二、 新輔助治療:手術應該保證最小損傷,儘可能保留臟器功能。如果術前評估不確定手術能夠達到R0切除,或/和需要聯合多臟器手術,或者預計術後發生合併症的風險較高,可以考慮術前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新輔助治療。對於特殊部位的腫瘤,如直腸或直腸陰道間隙,區域性復發的風險較高,估計術後會嚴重影響相關臟器功能(如人造肛門等),可以考慮擴大新輔助治療的適應人群。

  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術前治療至腫瘤發生最大反應時,通常為6-12個月再行手術。PET或PET-CT有助於早期評估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的療效,避免對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無效的病例延誤手術時機。一旦證實疾病進展,需要立即停止藥物治療,進行手術干預。

  手術前應停用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1-2周,以使 胃腸道水腫減輕,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手術後只要患者能耐受口服藥,應儘快恢復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

  對於復發轉移患者的術前藥物治療不能稱為新輔助治療。

  三、 輔助治療:GIST手術後的復發風險切實存在。特別是對於中-高危患者。手術後應根據腫瘤大小、病理核分裂像、原發腫瘤的部位,以及手術中的情況(腫瘤破裂、出血、壞死、浸潤、淋巴結轉移徵象)來仔細評估GIST的復發風險。

  國際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的3期臨床試驗( ASOCOG Z9001 )證明了直徑≥3cm的腫瘤術後完整切除後應用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輔助治療1年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提高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總生存率無明顯差異。

  Z9001試驗36個月的隨訪顯示:即使對於3-6cm的腫瘤,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輔助治療也顯示了RFS統計學上的差異(91.7% vs. 83.7% )。國內的一項多中心研究也證實了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輔助治療在中高危GIST患者中的獲益。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和現有的臨床試驗結果,專家組一致認為,中高危患者是輔助治療的適應人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