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主任醫師 張慧君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種肝內膽管慢性進行性非化膿性破壞,最終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疾病。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BC)同屬於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範疇。PBC的病因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有關,好發於中年女性,大約90%的患者是年齡介於40-55歲的婦女。起病比較隱匿,常無特殊症狀,發病初期往往不被患者所注意。

  一、主要症狀:

  乏力、瘙癢黃疸、消化不良、脂肪瀉和代謝性骨病、面板黃色瘤、肝脾大、門靜脈高壓和食管靜脈曲張等。

  二、實驗室檢查:

  1、生化試驗:轉氨酶輕度增高,也可能正常,早期膽紅素常無明顯增高,幾乎所有的PBC患者的鹼性磷酸酶常常顯著增高,提示存在肝內膽汁淤滯和小膽管的損傷。血清r-谷氨醯轉肽酶和膽固醇水平也增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多處於正常範圍,球蛋白水平亦無顯著增高。

  2、免疫學檢查:大約70-80%的PBC患者的IgG明顯增高,IgA和IgM正常或輕度增高,血清補體C3可能降低。在PBC的患者中AMA(抗線粒體抗體)檢出率高達90%,其中以M2亞型最具有特異性,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無症狀的PBC患者的重要診斷依據。同時也以檢測出其他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

  三、臨床表現和診斷;

  由於本病起病比較緩慢,病程較長,可以分為無症狀期和有症狀期(早期、無黃疸期、黃疸期、晚期)。同時PBC還可以與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伴隨,包括硬皮病、乾燥綜合症、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混合型結締組織病、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貧血等血液異常,還可以併發肺間質纖維化或肺間質鉅細胞肉芽腫等。

  PBC患者可能合併IgA腎病。PBC患者的臨床表現不一,而且缺乏特異的症狀和特徵,因此對無症狀、無黃疸和無肝硬化的病人確診比較困難,對這類病程比較早期的患者,如果是中年女性,主訴乏力、食慾減退、面板輕度瘙癢時應該想到此病的可能。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如果鹼性磷酸酶、r-谷氨醯轉肽酶和免疫球蛋白IgG增高,則需檢測AMA(抗線粒體抗體)和其他自身抗體,必要時做肝穿取肝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四、治療:

  PBC的治療原則是早期積極治療,如果病程已經晚期,治療效果往往較差。

  1、對症治療:注意休息,增加營養,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在使用維生素D和鈣劑的同時在體力許可的條件下,適當增加戶外活動,以減輕骨質變薄和骨質疏鬆。

  2、對症治療:

  (1)面板瘙癢:膽汁淤滯是引起面板瘙癢的原因之一,是膽酸鹽積聚於面板所致,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消膽胺12g/d,分3次口服,但消膽胺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和上腹部不適,此藥可以與甲狀腺素、地高辛、口服避孕藥、熊去氧膽酸等藥物結合,所以不要與這類藥同服。如果需要口服熊去氧膽酸時,兩個藥物的服藥時間至少間隔4個小時。

  (2)骨質疏鬆: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多晒太陽,口服鈣片每天1-1.5g,口服或肌注維生素D500-5000單位,具體劑量視患者的病情而定,也可口服阿法骨化醇0.25-0.5ug,每天一次,口服阿倫磷酸鈉70mg/周。

  3、熊去氧膽酸10-15mg/(kg.d)體重,每天分3次口服,最好在病程早期就使用此藥,而且療程要長,等到PBC進入晚期,療效往往不顯著。熊去氧膽酸宜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對控制病情更為有利。

  4、秋水仙鹼是治療痛風的藥物,因它具有降低膠原合成、增強膠原酶的活性、調節細胞因子的功能等作用,同時又有抗纖維化的作用,因此也應用於PBC的治療。常用劑量為口服1mg,每天一次;或0.6mg,每天2次,此藥的主要副作用可以引起腹瀉、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少數病人可能出現粒細胞減少,如果不良反應明顯時應減少劑量或停藥。

  5、青黴胺對銅、鉛、汞等金屬離子有較強的絡合作用,驅除體內這些金屬離子的積蓄,並有抑制炎性反應,阻止膠原形成和減輕PBC患者。臨床常用D-青黴胺,開始劑量為口服125mg ,每2周增加125mg ,直至每天500mg維持。常見的副作用有胃腸道不適、皮疹、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蛋白尿和血尿等,在服藥過程中應觀察血相和腎功能的變化。

  6、環孢素A具有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和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2-4mg/(kg.d),一般成人每天口服200mg,由於環孢素A對腎臟有毒性作用,用藥過程中必須監測腎功能,療程不宜過長。

  7.甲氨蝶呤10-15mg,每週一次。在用藥期間應注意血象和肝功能變化,有的病人可能發生間質性肺炎。患者在服用甲氨蝶呤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口腔潰瘍,可以口服葉酸預防之。

  8.腎上腺皮質激素:PBC患者口服潑尼鬆龍或甲潑尼龍治療後,可以減輕面板瘙癢和乏力症狀,血清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也有一定的降低。但是,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後,可以促進患者的骨質疏鬆和骨質變薄,加重代謝性骨病,因此不少學者不推薦PBC患者長期接受腎上腺激素的治療。

  9、肝移植:PBC是肝移植治療的適應證之一,有人認為PBC患者的血清膽紅素超過145mmol/L或肝功能失代償時,應該考慮肝移植治療,文獻報告肝移植後一年生存率為75%,五年生存率為70%,優於沒有接受肝移植的患者。

  肝移植的效果與接受治療時患者的病情有關,如果病程已是非常晚期,病情已相當嚴重,則移植後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移植手術後,患者需要長期口服環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劑,以防止免疫排斥反應。

  五、預後:

  無症狀期PBC的預後優於有症狀期的病人,然而,PBC是一種進行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長,其臨床表現逐步加重。無症狀患者經過多長時間會轉變到有症狀期,這很難判斷。文獻報告,27%-89%的無症狀患者在27-89個月之後出現臨床症狀。就具體病人來說,其預後好壞除了病程的早晚和病情的輕重之外,還與病人的心態、經濟狀況以及治療措施的得當與否有明顯關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