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導人工耳蝸進入中國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程。中國的人工耳蝸植入各方面都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其中適應症範圍、手術技術,新編碼技術應用三個方面逐漸與國際主流方向接軌,達到了國際水平,獲得了相當的學術成就。
在適應症範圍方面,早期的人工耳蝸適應症範圍為雙耳90分貝以上的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隨著對人工耳蝸康復效果的認識加深、和技術的進步,人工耳蝸適應症的範圍得到很大的擴充套件。據統計,國外在最佳助聽狀態下康復效果不佳的重度耳聾患者(聽力損失在70分貝-90分貝之間),植入人工耳蝸後獲得了良好的殘餘聽力儲存和言語識別。另外,單側耳聾患者為改善生活質量植入人工耳蝸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滿意度。隨著聲電聯合刺激(助聽器+人工耳蝸)的發展,部分性耳聾患者也通過人工耳蝸獲得良好的聽覺增益。
手術技術方面,殘餘聽力儲存是目前乃至今後十年人工耳蝸植入的主流理念和趨勢。目前,國內已經擁有近10位可操作微創手術、圓窗植入、殘餘聽力儲存技術達到國際水平的手術醫生。但仍以頂尖的大醫院醫生為主。目前這種理念和技術被業內廣泛認可,相信今後國內在手術技術方面會取得更大的建樹。
聲音編碼技術應用方面,在2009年之前,主流的各種人工耳蝸都採用傳統的聲音包絡編碼(振幅提取)。但該策略因忽略了聲音的低頻精細結構,所以在噪音下的言語識別、漢語聲調以及音樂欣賞方面存有遺憾。在2009年引入新的編碼策略(精細結構處理)之後,國內各大醫院做了對比研究證實新的編碼策略的確能彌補上述缺憾,並已在國際上發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