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道管理
全身麻醉是小兒手術最常用的方法,呼吸道管理則是全麻管理的重點。淺表的小手術可在非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但時間較長的手術、危重、飽胃及腸梗阻患兒、頭面部或呼吸道手術、胸腔及腹部手術,以及俯臥位、側臥位手術,多需要在氣管插管下實施。因此,為建立有效氣道並保障通暢,減少麻醉意外與併發症,避免麻醉管理失誤,保證小兒圍術期的安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新生兒、小嬰兒頭顱大,頸部細軟,頭部易轉動方向,不易固定,面罩通氣以及喉鏡顯露聲門較為困難,同時有可能你無意中使用成人託下頜的手法而使你的手指把氣管壓扁了,造成面罩通氣困難。
2、鼻腔狹窄、仰臥位時患兒多經鼻腔呼吸,頭側靜脈迴流欠暢,很容易引起鼻黏膜水腫、分泌物阻塞而導致通氣障礙。
3、個別患兒舌體大,很容易貼近軟顎及咽喉壁,造成口腔通氣障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在面罩通氣過程中看不到胸廓的抬動,反而出現氧飽和度的下降,此時,不妨把患兒的口張開,推開緊貼軟顎及咽喉壁的舌體;同時大舌和小口時也妨礙喉鏡顯露聲門。
4、會厭呈倒“V”或倒“U”字型,喉鏡顯露喉頭時,會厭易遮住聲門,導致插管較為困難,若刺激會厭時間過長,易致水腫,更易阻塞聲門,致使拔管後出現呼吸困難。
5、喉頭呈漏斗型,喉頭最狹窄的部位在環狀軟骨處,在氣管內插管時,導管雖可插入聲門,但稍粗則難以通過環狀軟骨狹窄處。
6、小兒氣管導管較柔軟,易彎曲,氣管內插管建立後,術中稍有不慎導管易在口腔內彎曲、打折,甚至脫出聲門(尤其是頭面部、頸部及呼吸道手術),有時不易被及時發現,故更應予以重視。
7、新生兒與嬰兒總氣管短,僅為4.0~4.3釐米,加至無牙齒依託,固定導管較難,因此氣管內插管後其管尖很難處於最佳位置,稍深則刺激隆突或進入支氣管,稍淺則容易脫出。
8、小兒新陳代謝旺盛,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較多,即使氣管插管建立後,也可由此而引起呼吸道阻塞。
由此可見,小兒從口腔、咽腔、喉腔至聲門這段徑路如同“瓶頸”,若不加註意或掉以輕心,則可發生呼吸危象。因此,在小兒麻醉中,呼吸管理最為關鍵,掌握了正確的呼吸管理,無疑鋪就了圍麻醉期的安全基礎,也就把握了生命。
(二)輸血輸液管理
小兒體液佔體重的比例較成人大,水代謝較成人快,所以麻醉期間輸血輸液是保障手術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在輸血輸液上需計算正確且速度不易過快。先要根據補液公式和最大容許出血量初步估計補液量、速度和種類,然後根據臨床現和監測結果調整,必要時監測血常規和血氣電介質。
(三)術後恢復階段
有資料表明,小兒患者在術後轉運途中,以及回到病房後低氧血癥發生率可達24%~50%。因此,為保障小兒麻醉手術後的順利恢復,小兒術後應常規送麻醉恢復室,護送途中應有EKG或SPO2的監測,在恢復室內直至完全清醒,各項生理指標穩定後方可送回病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