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變多見於育齡婦女。大量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初次性生活年齡過早、多個性夥伴、多產、有口服避孕藥史及某些病毒感染等是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高危因素,其中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有關的病毒感染包括單純皰疹病毒Ⅱ(HSV-Ⅱ)、HPV及HIV等,特別是HPV感染,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發生及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病理特徵
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主要來源於宮頸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由於受各種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儲備細胞出現不典型增生。1967年Richard將涉及宮頸上皮由正常、增生到癌變的一系列異常改變過程統稱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用CIN分級來反映宮頸上皮異常的程度。根據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及範圍,可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分成CINⅠ級(輕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級(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級(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其中CINⅠ級是指核異質細胞(即細胞出現核染色質增粗、核質比率失常、有絲分裂指數增加等改變)累及鱗狀上皮層下1/3;CINⅡ級是指核異質細胞累及鱗狀上皮層下2/3;CINⅢ級是指上皮分層結構消失,細胞排列紊亂,極向消失,核異質細胞累及鱗狀上皮層下超過2/3,但未達上皮全層;CINⅢ(原位癌)是指核異質細胞累及鱗狀上皮全層,但基底膜仍保持完整。
二、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臨床診斷與治療
1、臨床診斷:CIN患者的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多,有時伴有血性分泌物或接觸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痠痛或腹墜。子宮頸可呈不同程度的糜爛樣、肥大、裂傷、外翻、息肉、半透明狀囊泡等外觀,病變區域性較脆,觸之易出血。有些患者宮頸光滑,僅在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時發現異常。
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臨床常用診斷方法:有宮頸塗片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碘試驗、宮頸活檢及宮頸內膜診刮術、宮頸錐形切除術等。
其中宮頸錐形切除術適用於:
(1)宮頸細胞學檢查與陰道鏡下活檢結果不一致,或宮頸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與宮頸活檢結果不一致;
(2)宮頸活檢發現有微小浸潤癌;
(3)可疑或不能除外浸潤癌;
(4)可疑宮頸腺鱗癌;
(5)宮頸管內膜診刮病理學檢查異常或不滿意。
2、治療
(1)嚴密觀察:CINⅠ是一種可逆性病變,自然消退率較高。其中65%病變可自然消退,20%持續存在,15%病變進展。因此,可以定期隨訪,嚴密觀察,間隔3~6個月複查宮頸刮片。但由於CINⅠ患者中有10%可發展成CINⅡ和CINⅢ,約0.5%可進展為浸潤性癌,所以需行陰道鏡指導下的活檢及頸管內膜診刮術,以免誤診。
(2)區域性藥物治療:可給予20%~40%硝酸銀或50%三氯醋度或5%重鉻酸鉀或愛寶療區域性治療。區域性藥物治療具有無痛苦、治療方便等特點,但所需反覆治療,療程較長。
(3)物理治療:物理治療是臨床最常應用的方法,具有無痛苦、見效快、療效肯定、價格低廉等優點。常用物理治療包括電凝治療、冷凍治療、鐳射治療、微波治療、射頻治療等。在物理治療後1~2周內,因子宮頸水腫,陰道可排出大量水樣白帶,並伴有輕度腰腹墜痛。子宮頸新生上皮生長修復一般需要1~3月。在此期間內應禁性生活及盆浴,並用抗菌素預防感染。一般每月應複查一次。
(4)手術治療:目前臨床常用方法為宮頸錐形切除術、子宮切除術。宮頸錐形切除有傳統的冷刀和環形電刀切除,二者對CINⅢ的有效率為87%~97%,但此種方法易發生區域性出血及宮頸變形,對無子女者可因此而影響受孕及分娩。對於年齡大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直接行子宮切除術。
三、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預後
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可以自行消退或逆轉、或持續不變、或病變進展為宮頸癌,其中多數CINⅠ級與
CINⅡ級病變可自然或經治療後消退並恢復正常。CIN發展為原位癌的風險是正常的20倍,發展為宮頸浸潤癌的風險是正常的7倍。CIN I、CIN Ⅱ、CIN Ⅲ發展成為子宮頸癌的危險分別為15%、30%、45%,其中CIN I或CIN Ⅱ可不經過CIN Ⅲ階段而直接進展為子宮頸浸潤癌。因此,明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自然病史和轉歸對患者的治療和評價預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