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副主任醫師 朱愛軍

  油脂攝入與膽囊炎的發生

  正常生理情況下,人們進食高脂肪食物後,十二指腸即分泌一種能使膽囊收縮的激素稱為膽囊收縮素,其在短時間內可使膽囊發生劇烈收縮,促使膽汁自膽道排出,參與脂肪代謝。膽汁中含有膽鹽成分,能啟用脂肪酶幫助脂肪消化,是脂肪滴變小,從而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症患者對疼痛較為敏感,若此時攝入過多脂肪,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多,膽囊強烈收縮,則加重膽囊炎症,進而加重膽囊水腫及充血,且膽囊內結石在膽囊收縮推動下進入膽管造成堵塞,使膽汁不易排出,從而引發劇烈膽絞痛。

  因此,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患者應少吃油膩食物,特別是在節日期間飲食更應提高警惕,防止膽囊炎和膽石症急性發作。

  急性期

  膽囊炎急性發作期應禁食,使膽囊得到充分休息以便緩解疼痛,此時可多飲水(注:我們的經驗是絕對禁食水,因為飲水也可能導致膽囊收縮),在飲料中可注意補充鈉鹽和鉀鹽。疼痛緩解後,須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循序漸進的調配飲食,可先給予清淡流質飲食或極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等),待病情進一步好轉後給予低脂半流食或低脂少渣飲食。

  慢性期

  膽囊炎慢性期飲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能量:供給正常或稍低於正常的能量,約2000kcal/日,肥胖者更需限制能量攝入;

  2、低脂:高脂食物可促進膽囊收縮素分泌,使膽囊收縮加劇,誘發膽絞痛,因此應嚴格限制脂肪攝入,每天攝入量應<20g,且應嚴格限制動物性油脂的攝入。植物油有助於膽汁排洩,可適量選用,但應均勻分配於三餐中,勿一餐攝入過多;

  3、低膽固醇:過多的膽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於膽汁中,這將導致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增高,故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以<300mg為宜;重度膽固醇血癥患者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控制在200mg以內,禁食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肝、腎、腦等內臟,魚子、蟹黃及蛋黃等)。

  4、適量蛋白質: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應50~70g,過多蛋白質攝入會增加膽汁分泌,影響膽囊炎的恢復;而蛋白質攝入不足亦不利於受損膽道組織的修復,故應適量給予高生物價蛋白質(如豆製品、魚蝦類、瘦肉、蛋清等)食物;

  5、保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應為250~300g,以達到補充能量、增加肝糖原、保護肝細胞的目的,主要供給複合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適當限制單糖(如砂糖、葡萄糖)攝入;對合並高脂血症、冠心病或肥胖者更應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6、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植物纖維可增加膽鹽排洩,抑制膽固醇吸收,降低血脂,使膽固醇代謝正常,減少結石形成,且食物纖維亦可刺激腸蠕動,有利通便,促使腸內產生吲哚、糞臭素等有害物質的排出,防治膽囊炎發作;

  7、少量多餐:少量進食可減輕消化系統負擔,而多餐則刺激膽道分泌膽汁,保持膽道通暢,從而有利於膽道內炎性物質的排出,促進疾病的減緩和好轉。

  8、有研究顯示:橄欖油可促進油脂的降解以減少膽囊炎和膽結石的發生,適量橄欖油可抑制膽汁分泌,並有利於膽汁的排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