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障礙性疾病主要指便祕和肛門失禁兩類。自Birk於1973年報道生物反饋療法、提出“行為醫學”的概念以來,該療法已逐步運用於許多身心疾病的治療。1974年Bleijenberg開始用於便祕的治療,Engel等首先報道用於肛門失禁的治療,因其無創、無副作用、可反覆治療等優點,是目前治療排便障礙性疾病的一線治療方法。
1、生物反饋訓練的概念
生物反饋訓練是利用生物反饋儀,將人們不易覺察的生理訊號放大並顯示出來,使受試者通過學和反覆實踐,熟悉並掌握這種生理變化,形成和保持身體特定部位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功能。可以通過採集肌電、腦電、面板溫度、面板電、血壓、心率,將其放大為可見的圖形和聽到的聲音,幫助受試者認知後調動“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控制軀體。生物反饋訓練是一種不斷學習,“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過程。對於排便障礙性疾病的治療主要通過肌電介導或壓力介導生物反饋來實現,受試者直觀地感知其排便時盆底肌的功能狀態,學會如何適當地放鬆和收縮盆底肌。
2、生物反饋治療儀的發展
根據對所採集訊號處理加工方式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採用Perryanal肛內表面肌電探頭採集訊號後通過放大、濾波,轉變為數字訊號後在螢幕上描記曲線及聽到肌肉收縮的“叭叭”音。這一階段功能是通過多導生理記錄儀形式實現的,主要存在訊號失真、患者理解困難、缺乏訓練方案等缺點,因此患者的依從性較差而使療效受到影響。作者在使用該階段儀器治療3O例盆底失弛緩綜合徵患者,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者30%。第二階段的發展主要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優化硬體,並將枯燥難懂的訊號記錄處理成人性化的動畫形式,使患者通過治療師的講解,對自身異常的訊號有較好的認知,能較好地人機互動,甚至用於兒童排便障礙性疾病的訓練。第三階段隨著對盆底生理學研究的深入,強調針對性培訓方案,並採用觸發電刺激生物反饋技術,開發出盆腔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國內孫大慶等運用該方法治療36例小兒排便障礙性疾病,有效率72.7%到82.4%,並與第二階段裝置對照後認為反饋治療結合電刺激,尤其對降低直腸感覺閾療效更顯著,大便失禁患兒肛管收縮反射出現率由治療前的30.6%上升到治療後的83.3%。
3、生物反饋治療排便障礙性疾病的機制
生物反饋的理論基礎是操作條件反射。藉助生物反饋治療儀的訓練,通過本體感覺的反饋即意志
控制來完成。隨著反覆應用生物反饋,加深了機體對體內資訊的直接感知,提高了敏感度,使間接感知轉化為直接感知,此時可以不再採用生物反饋儀,仍然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經生物反饋治療後提示肌肉抗疲勞性明顯增強,降低感覺閾值即提高了直腸敏感性和適應性,有助於改善便祕和肛門失禁症狀J。Emmanuel等認為此項物理性治療不僅影響盆底肌的狀況,還通過影響神經通路影響大腦對腸道功能的調控。
4、生物反饋治療實施
生物反饋治療應針對性地選擇治療訓練方法。治療前治療師先向患者講解便祕或肛門失禁的生理病理知識、治療目的和過程,使患者對病情充分了解並配合,治療師與患者之間的充分交流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每次治療應持續30到60分鐘,每週2到3次,6到10周為一療程。兒童患者以學齡期為佳。美國自1981年專門成立了生物反饋治療師的認證機構,以規範培訓提高療效,同時常採用受試者群體訓練法,以取得受試者之間的互相學習及與治療師的互動。
(1)出口梗阻性便祕的訓練方案
因盆底失弛緩綜合徵所致便祕的訓練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盆底肌鬆弛訓練,主要目的是降低肛管靜息壓;第二階段是肛管內、外括約肌等的協調訓練,配合呼吸完成Vasaval動作訓練,並在治療儀的輔助下不斷強化。因盆底鬆弛綜合徵所致便祕的訓練重點在於提高盆底肌肉張力及耐疲勞性,配合呼吸完成Kegal動作訓練,第二階段通過在直腸內放置充氣球囊模擬排便感覺並逐漸減少充氣量的訓練方法降低排便感覺閾值,提高直腸敏感性。
(2)肛門失禁的訓練方案
對於直腸低位吻合及直腸脫垂術後肛門失禁患者的治療特別有價值,比單純會陰訓練有效。訓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高肌肉張力,採用Kegel法訓練;第二階段訓練患者肛門自主收縮時括約肌與直腸的協調性,採用生物反饋觸發電刺激訓練法,以患者能耐受為限度,通常刺激強度為8到20mA,刺激時間為20分鐘,頻率為5-10Hz;第三階段以引起直腸擴張感的容量閾值開始擴張直腸,只要直腸擴張,肛門外括約肌就反射性收縮,防止大便失禁。
5、生物反饋治療的評價
對便祕或肛門失禁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針對病因作出正確診斷選擇恰當的適應證,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其治療前評估包括:詳細的病史詢問、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肛腸動力學檢查及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Rhee等認為盆底失弛緩綜合徵合併括約肌功能長度延長及直腸最大耐受量升高的患者,對生物反饋治療不敏感。治療後評估可通過便祕和失禁的症狀評分、排便日記和肛腸動力學檢查。同時患者的心理狀況和主觀參與性也是影響療效的關鍵。
6、展望
生物反饋作為一門新興的行為醫學範疇,在強調“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今天具有廣泛的研究和推廣價值。隨著功能性疾病的增多,強調人體自身的自我糾正也是科學的。中國的生物反饋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臨床。今後將在生物反饋訓練儀的發展、適應證的選擇、治療方案的標準化、療效評估及生物反饋的機制等方面進一步開展研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