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化療科 主治醫師 李璐

  臨床表現
  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裡急後重、便祕、腹瀉等。大便逐漸變細晚期則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惡液質。
  直腸指檢:是碩導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80%的直腸癌患者於就診時可通過自然直腸指檢被發現可觸及質硬凹凸不平包塊;晚期可觸及腸腔狹窄包塊固定指套見含糞的汙濁膿血。
  直腸鏡檢: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並可直接取介入組織作病檢。
  梗阻症狀為直腸被癌腫梗阻,有排便困難、糞少便閉、伴腹痛、腹脹。甚者可見腸型並有腸鳴亢強等。
  診斷依據
  一般在臨床上應對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輕率地診斷為“痢疾”、“內痔”等,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腫的可能性。對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必須重視直腸指檢、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等檢查方法的應用。
  1、直腸指檢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作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2、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指檢後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並採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3、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應用。
  直腸癌應該做哪些檢查?
  1、直腸指檢:
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70%-79%的直腸癌患者於就診時可通過直腸指檢被發現可觸及質硬凹凸不平包塊;晚期可觸及腸腔狹窄包塊固定指套見含糞的汙濁膿血
  2、直腸鏡檢: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並可直接取組織作病檢。
  3、病理學檢查:是直腸癌確診的主要依據。由於直腸癌手術常涉及改道問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避免誤診誤治,術前或術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學檢查的結果,以指導治療。絕對不要輕易挖除肛門。
  4、癌胚抗原測定:癌胚抗原(CEA)測定已普遍開展,一般認為對評價治療效果和預後有價值,連續測定血清CEA可用於觀察手術或化學治療效果。手術或化學治療後CEA明顯降低,表示治療效果良好。如手術不徹底或化學治療無效,血清CEA常維持在高水平。如手術後CEA下降至正常復又升高,常提示腫瘤復發。
  5、氣鋇灌腸對比造影:有助於瞭解和排除大腸的多發癌灶,直腸癌的影像表現為:
  ①結節狀充盈缺損,多在直腸的內側壁,圓形光滑或輕度分葉,區域性腸壁僵硬,凹入。
  ②菜花狀腫塊,較大,表面不平,分葉明顯,其底寬,腸壁僵硬。

  ③不規則的環狀狹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斷,分界截然。
  ④不規則的腔內龕影,三角形、長條形等,較淺,周圍環堤寬窄不均。
  ⑤完全性腸梗阻,或腸套疊徵象,阻塞近段有時難以顯示。應該注意的是,鋇灌腸的X線檢查有時無法顯示直腸病變,易讓人們產生無病變的錯覺。
  6、B超檢查:對發現直腸腫瘤的病例,可進一步作直腸腔內B超。這是一項近年發展起來的無創檢查,其優點是可判斷直腸癌的浸潤深度及範圍,同時對淋巴結是否有轉移也有一定價值。肝臟B超尤為重要,以防直腸癌肝轉移的漏診。
  7、端粒酶活性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可作為結直腸腫瘤的發展程度的檢測。結直腸腫瘤細胞分裂較快,端粒酶的活性就高;而細胞分裂較慢的腫瘤組織,端粒酶的活性就低。正常人體記憶體在著抑制細胞無限增殖的複雜機制:一是細胞週期性控制;二是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發生端粒進行性縮短所引起的細胞凋亡或程式性死亡。端粒酶活性的強弱與結直腸腫瘤細胞在積液中的生存時間呈正相關。端粒酶的活性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預後判斷的重要指標。從大便脫落細胞中檢測端粒酶活性可作為結直腸癌的一種無創的早期診斷方法。邢臺市第四醫院通過聚合酶鏈端粒重複擴增(PCRTRAP)銀染技術可檢測端粒酶活性。
  8、直腸癌CT檢測:CT掃描並不是直腸癌診斷的必須檢查,直腸癌的確診並不需要CT檢查,儘管它很昂貴。但在有些時候,大腸癌的CT檢查卻是有它獨特的作用,尤其CT掃描診斷病變侵犯腸壁的情況,向外蔓延的範圍,周圍臟器及淋巴結有無轉移等情況,對大腸癌分期有重要意義。CT術前分期準確率D期為85.7%,B-2期為20%,術後區域性復發準確率為60%,遠處轉移準確率為75%。CT術前主要適用於晚期病人的分期,以便採取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術;術後對監測區域性復發和遠處轉移起重要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