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副主任醫師 高明

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和缺血性中風(腦血栓形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中風的發病率逐年提高,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如何讓更多的中風患者能夠生活自理,迴歸社會,康復醫學解決了這個問題。

 康復是達到下述目標的一個過程,旨在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會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從而使其藉助某種手段,改變其生活,增強自立能力,使病、傷、殘者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儘管有的病理變化無法消除,但經過康復,仍然可以達到個體最佳生存狀態。松原市中醫院康復科高明

康復醫學是利用以醫學為主的多種手段,設法使患者受限或喪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復到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使他們能夠重返社會,過一種接近正常或比較正常的生活。其方法是採用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和康復工程等多種方法,並輔以必要的藥物和手術。

運動是生命的標誌,不僅表現為物體的物理性位移,而且也表現為生物內部結構的動態變化。

制動對機體的影響

制動的形式有固定、臥床和癱瘓,長期制動可引起制動或廢用綜合症,長期臥床或制動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礙,加重殘疾,有時其後果較原發病和外傷的影響更加嚴重,甚至累及多系統的功能。

制動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嚴格臥床者,基礎心率增加。基礎心率對保持一定水平的冠狀動脈血流極為重要,因為冠狀動脈的灌注在於心搏的舒張期。基礎心率加快,舒張期縮短,將減少冠狀動脈血流灌注,所以長期臥床者,即使從事輕微的體力活動也可導致心動過速。長期臥床者血小板聚集、動脈血流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的粘滯度增加,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長期臥床患者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表現為面色蒼白、出汗、頭暈、收縮壓下降,心率加快,脈壓下降,重者產生暈厥。

制動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臥床數週後,患者全身肌力減退,呼吸肌肌力也下降,加之臥位時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彈性阻力增加,不利於胸部擴張,肺的順應性變小,肺活量明顯下降。另外,臥位時膈肌的運動部分受阻使呼吸運動減少。臥床使氣管纖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粘附於支氣管壁,排出困難,分泌物沉積於下部支氣管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肺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併發症。

制動對肌肉系統的影響:

長時間臥床,由於肌肉區域性血流量的減少及運氧能力的降低,造成肌肉缺血缺氧,直接影響糖代謝過程。健康人固定肘關節4周後,前臂周徑減少5%,固定5-7天肌肉重量下降最明顯。

制動對骨關節系統的影響:

骨代謝主要依賴於日常的加壓和牽伸,站立位的重量使骨受壓,肌腱的作用在於牽伸,以上兩力直接影響骨的形態和密度。太空飛行相關的研究證明,沿長骨縱軸的壓力的減少是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長期制動,骨骼將發生一些變化:開始骨吸收加快,特別是骨小樑吸收增加,骨皮質吸收也很顯著。稍後則吸收減慢,但持續時間很長。長期制動可產生嚴重的關節退變。關節周圍韌帶的剛度降低,強度下降,能量吸收減少,彈性模量下降,肌腱附著點變得脆弱,韌帶易於斷裂。關節囊的血管、滑膜增生,纖維結締組織和軟骨面之間發生粘連,出現疼痛。繼而關節囊收縮,關節攣縮,活動範圍減少,關節固定於一定範圍內。

制動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長期制動後,由於感覺輸入減少,可以產生感覺異常和痛閾下降。與社會隔離,感覺輸入減少,加之原發疾病的痛苦,產生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和神經質,或出現感情淡漠、退縮、易怒、攻擊行為,嚴重者有異樣觸覺、運動覺、幻視與幻聽。

制動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長期臥床及病痛對精神和情緒的影響,可減少胃液的分泌,胃內食物排空減慢食慾下降,造成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吸收減少,產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癥。胃腸蠕動減弱,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吸收過多而變得乾結,造成便祕。

制動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臥床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減少,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鉀、鈉、氮均增加。由於鈣自骨組織釋放入血,產生高鈣血癥,血中多餘的鈣又經腎臟排出,產生高鈣尿症。尿排出的鈣磷增加、尿瀦留、尿路感染是尿石症形成的三大因素。

制動對面板系統的影響:

面板衛生不良導致細菌和真菌感染,制動可使面板及其附件產生萎縮和褥瘡。

制動對代謝與內分泌的影響:

1、負氮平衡  制動期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減少,產生多尿,尿氮排出明顯增加,氮排出增加開始於制動的第4―5天,在第二週期間達到高峰,並一直持續下去。

2、內分泌變化  抗利尿激素在臥床的第2―3天分泌開始下降,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雄激素水平降低。

3、水電解質改變  高鈣血癥是制動後常見而又容易忽視的水電解質異常,在骨折固定或牽引而長期臥床的兒童中,高鈣血癥的發生率可達50%。

中風後遺症是運動本質的改變,康復過程分為弛緩期、痙攣期、聯帶運動期、部分分離運動期、分離運動期和正常期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遲緩階段的特點

1、患者肢體失去控制能力,隨意運動消失,2、肌張力低下,3、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第二階段:痙攣階段的特點

病程經過數天或數週不等的時間,如患者出現以下特徵之一,即可確定肢體功能進入痙攣階段。

1、腱反射亢進,2、肌張力增加,3、聯合反應出現。

痙攣是影響患者隨意運動的主要因素,在康復治療中,預防和減輕痙攣是選擇和設計治療方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

第三階段:聯帶運動階段的特點

分屈肌痙攣模式和伸肌痙攣模式。

第四階段:部分分離運動階段的特點

上肢:當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種動作中的任意一項,就證明其功能已進入部分分離運動階段。

1、            肩關節伸展,肘關節屈曲,手摸脊柱,距脊柱<5cm,

2、            肩關節屈曲時,肘關節伸展,

肩關節屈曲不得<60°,內收、外展不得>10°,肘關節屈曲不得>20°。

3、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上臂不得離開軀幹,肘關節屈曲90°±10°,旋前>50°。

下肢:當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種動作中的任意一項,就證明其功能已進入部分分離運動階段。

1、仰臥位,髖關節外展,外展>20°,足跟不得離床,膝關節伸展,屈曲不得>20°,2、仰臥位,膝關節伸展,髖關節屈曲,膝關節屈曲<20°,髖關節屈曲>30°。3、坐位,膝關節伸展,髖關節60°―90°位,膝關節屈曲<20°

第五階段:分離運動階段的特點

上肢:能完成以下三個動作中的一項,就可判定其功能已達分離運動階段。

1、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20°,肩關節外展>60°。

2、肘關節伸展,上肢上舉,肘關節屈曲<20°,肩關節屈曲>130°。

3、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肘關節屈曲<20°,肩關節屈曲>60°,前臂旋前>50°。

下肢:能完成以下三個動作之一者,即判定達分離運動階段:

1、坐位,膝關節伸展,踝關節背屈,髖關節屈曲60°―90°,膝關節屈曲<20°,踝關節背屈>5°。

2、坐位,髖關節內旋,髖關節屈曲60°―90°膝關節屈曲90°±10°,髖關節內旋>20°。

3、立位,踝關節背屈,髖、膝關節屈曲<20°,踝關節背屈>5°。

第六階段:正常。

康復治療主張早期介入,急性期的良肢位設計對偏癱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良肢位分為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和仰臥位三種體位。

1、患側臥位:是所有臥位中最重要的體位,它能給患側良好的刺激,有利於患側肢體的康復。頭部應有良好的支援,軀幹稍向後方旋轉,後背用軟枕穩固支援。患側上肢應前伸,與軀幹的角度不小於90°,前臂旋後,腕被動背伸,輔助人員使患者的肩胛骨前伸,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後面的枕頭上,下肢呈邁步位,健側髖、膝屈曲並用枕頭在下面支援,同時用枕頭使患側腿保持在伸髖、稍屈膝位。

2、健側臥位:頭部仍用枕頭良好支援,以確保患者舒適,軀幹與床面成直角,偏癱上肢由枕頭支援在患者的前面,上舉約100°,健側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適位置,患側下肢向前屈髖屈膝,並完全由枕頭支撐,足不能內翻懸在枕頭邊緣。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髖,稍屈膝。

3、仰臥位:應儘量減少用仰臥位,因這種體位受頸緊張性反射和迷路反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最強,這種體位還使骶尾部、足跟部和外踝發生褥瘡的危險大大增加。頭部由枕頭良好支援,注意不能使胸椎屈曲,在患側肩胛下放一軟枕,使其前伸,在患側臀部、大腿下面放置一個枕頭,以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

體位擺放注意事項:

1、床應放平,床頭不得抬高,應儘量避免半臥位;

2、手中不應放置任何東西,正確的體位是使患者的手張開,而且不能讓手處於抗重力體位;

3、許多患者難以擺正自己的身體與相鄰物體的關係,最好是讓患者臥床時,使其身體與床邊保持平行;

4、準備多個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枕頭,以支援不同的體位;

5、不應在足底放置任何東西,試圖以此避免足跖屈畸形不可取。

我院應用Bobash技術和運動再學習療法對中風患者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關節活動度維持、促進肌力產生、抑制痙攣、儘早出現隨意運動,可分為被動運動、輔助主動運動、主動運動三個階段。

腦組織細胞壞死後,不能再生,只能通過大腦的可塑性來代償功能,這就是康復醫學的理論基礎。

坐位耐力訓練標準:

一、坐位耐力訓練開始的標準:

1、意識障礙、運動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不再發展,

2、全身狀態穩定。

二、實施訓練的標準:

1、訓練前和訓練開始後5、15、30分鐘測血壓和心率。

2、30°、45°、60°及最高位80°四個階段,必須在某一階段能維持30分鐘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

3、開始時每日兩次,在早飯、午飯時訓練,穩定後一日三次。

在80°位維持30分鐘以上,開始練習乘坐輪椅訓練。

三、終止訓練的標準:

1、血壓超過10mmHg以上時,根據5分鐘後的恢復水平和自覺症狀判斷,如超過30mmHg,應終止訓練。

2、脈搏較開始前增加30%以上或120次/分以上。

3、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症狀者。

維持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正常各關節的屈伸或(和)旋轉均有一定的範圍,此範圍就是關節的活動度。

頸部:  前屈0―60°           後伸0―50°

        左旋0―70°           右旋0―70°

        左側屈0―50°         右側屈0―50°

胸腰椎:前屈0―45°           後伸0―30°

        左旋0―40°           右旋0―40°

        左屈0―50°           右屈0―50°    

上肢:肩關節:屈曲0°―180°   伸展0°―50°

              外展0°―180°內收180°―0°              外旋0°―90 °    內旋0°―90°

      肘關節:屈曲0―145°伸展0°過伸0°―5°

      前臂:  旋前0°―90°  旋後0°―90°

      腕關節:背伸0°―70°掌屈0°―90°

              尺偏0°―55°橈偏0°­―25°

下肢:髖關節:屈膝屈髖125°伸膝屈髖90°

              伸展0°―15°

              外展0°―45°  內收0°―20°

              內、外旋0°―45°

      膝關節:伸膝0°  屈膝0°―130°

      小腿:內旋0°―10°  外旋0°―20°

      踝關節:背伸0°―20°屈0°―45°

平衡能力:當人體重心垂線偏離穩定基底時,應能立即通過主動的或反射性的活動使重心垂線返回到穩定基底內,這種能力稱為平衡能力。

真正具有實用功能的步行必須是:

1、            安全

2、            相對省力

3、            外觀自然

4、            儘可能不用手杖

5、            能自動行走

步行週期:人在行走時,從一側足跟著地起,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所有的時間稱為一個步行週期。在一個步行週期中,每側下肢都要經歷一個與地面接觸並負重的站立相,及離地騰空向前移動的邁步相,正常人的站立相約佔整個步行週期的60%―65%,邁步相約佔35%―40%。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