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Meningiomas)很常見,佔顱內腫瘤的15.31%,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老年與兒童較少,嬰幼兒更少。女性稍多於男性。腦膜瘤原發於蛛網膜內皮細胞,凡屬顱內富於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嗅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尚有異位的腦膜瘤,偶見於顱骨板障、額竇、鼻腔頭皮下或頸部,系來自異位的蛛網膜組織,並非轉移,腦膜瘤有多發性,約佔1%~2%,可多達幾十個,散在於同一部位,其中一個大的瘤結節,還有小的腫瘤,大如核桃,小如粟粒,幕上腦膜瘤遠多於幕下。此外,腦膜瘤可與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同時存在於顱內,也可與血管瘤並存。
病因
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併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
好發部位
依次為:①矢狀竇約佔50% ②鞍結節和蝶骨嵴 ③篩竇 ④海綿竇 ⑤橋小腦角 ⑥小腦幕等。
分類
按其病理學特點分為以下各型:內皮型或纖維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惡性腦膜瘤、腦膜肉瘤。一般將前5種歸類於良性腦膜瘤的範疇。以血管型腦膜瘤最常發生惡變,多次復發者亦應考慮惡變可能。
惡性腦膜瘤的生長特性
細胞形態具有惡性腫瘤的特點,生長快。可向周圍組織內生長,發生轉移等。
臨床表現
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
1、具有顱內佔位病變的共同表現:如進行性頭痛、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
2、多先有刺激症狀(如癲癇等),繼之出現麻痺症狀(如癱瘓等)。
3、腫瘤生長緩慢,病程長;腫瘤雖大,但症狀輕。
4、不同部位腫瘤有不同表現:大腦凸面、矢狀竇及鐮旁腦膜瘤可有癲癇、精神異常、肢體力弱、失語等症。顱底腦膜瘤(蝶骨嵴、鞍結節、橋小腦角、斜坡等),具有相應的定位症狀。而腦室系統腦膜瘤則主要表現為顱內高壓症。
腦膜瘤影像表現
CT典型表現:以寬基靠近顱骨或硬腦膜,可有顱骨增厚、破壞或變薄。大多呈高密度,少數為等密度,低密度和混合密度很少。密度均勻,可有鈣化,邊界清楚,大部分有瘤周圍水腫。增強掃描有均勻一致的強化,密度升高明顯,邊界銳利。
MRI:大多數腦膜瘤為低訊號(T1加權)和高、等訊號(T2加權),注射Gd-DTPA造影劑後訊號均勻提高;腫瘤與腦組織間有一低訊號環或帶;伴瘤周水腫,清晰顯示腫瘤與血管、靜脈竇的關係。
腦膜瘤的治療
1、手術治療: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並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腦膜瘤屬實質外生長的腫瘤,大多屬良性,如能早期診斷,在腫瘤尚未使用周圍的腦組織與重要顱神經、血管受到損害之前手術,應能達到全切除的目的。
2、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X-刀):適用於中線區、顱底的小腫瘤,手術風險大,顱內壓不高者。
3、血管內介入治療:選擇性插管置入腫瘤供血動脈,注入各種栓子或性激素拮抗劑,以減少腫瘤供血,促進腫瘤壞死,抑制腫瘤增大。
專家提示
腦膜瘤是良性腫瘤,由於生長緩慢,早期很難發現,首發症狀依然是頭痛。故慢性頭痛者要警惕腦膜瘤的發生,頭部CT或MRI可確診,早診早治效果好。患病者治療要積極,藥物對腫瘤無效,手術切除腫瘤是最好方法,必須找專科醫生診治,切勿輕信流言。極少病例:如中線或顱底小腫瘤,手術風險大,可採用γ-刀治療,但療效不肯定。血管內介入治療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