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融合結合頸椎人工間盤置換(hybrid)術治療三節段頸椎病
累及3個節段的頸椎病,因軟性的椎間盤退變突出、或硬性的椎體後緣骨贅壓迫多節短頸髓或神經根,常需手術治療。目前對於多節段頸椎病多采用後路椎管擴大減壓或前路長節段減壓內固定治療。後路減壓為間接減壓,效果有限,而前路長節段減壓植骨塊過長,融合節段過多,內固定易塌陷移位,同時多節段運動功能喪失並且可能加速鄰近節段椎間盤的退變,因此對於多節段頸椎病的治療甚為棘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2011年3節段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4~18個月。主要臨床症狀包括:頸肩部疼痛,四肢麻木乏力,胸膝部或大腿束帶感,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踩棉花感,病理徵陽性等。術前影像學檢查排除置換節段椎間隙<3mm、發育性椎管狹窄、骨質疏鬆、感染和腫瘤。術前MRI檢查顯示3個節段頸椎間盤退變突出、椎體後緣骨贅壓迫頸髓或神經根,其中脊髓有高訊號形成者4例,T2WI顯示硬膜囊前方受壓呈波浪狀改變。
1.2 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氣管內插管全麻。肩下墊軟墊, 頸後墊圓枕維持頸椎中立位, 取右側頸前橫切口,沿頸血管鞘與內臟鞘之間進入椎前筋膜。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手術間隙後剪開椎前筋膜,顯露椎體及椎間盤,減壓充分後先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測量間隙的寬度、椎體的深度、間隙的高度,選擇合適的試模。安裝試模,透視確定滿意後將選好與試模匹配的 人工頸椎間盤置入椎間隙,C臂透視檢查確定位置正確,頸椎中立位下壓縮椎間隙使假體與椎體骨質緊密咬合。行相鄰ACCF術後常規使用地塞米松、抗生素3d。術後第3天帶頸託下床活動,出院後繼續頸託制動4w,術後2個月常規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預防異位骨化發生。
【觀察指標】
神經功能指標採用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JOA評分系統,VAS和NDI評分評定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影像評估指標分別於術後隨訪時行X線片檢查,不能確定是否骨性癒合病例行CT檢查。在側位X線片上測量術前,術後1周及末次隨訪時置換節段活動度。
【結果】
本組手術患者無一例出現術中神經損傷或術後症狀加重,無喉頭水腫、硬膜外血腫、切口感染、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等併發症。隨訪時間26.5±5.4個月(12~36個月)。術後1周、3個月、半年、1年,X片檢查正側位、過屈過伸位顯示內固定及人工椎間盤位置良好。融合節段均在6月內達到骨性融合,無一例出現內固定鬆動,置換節段沒有發生異位骨化和後凸畸形(圖1)。JOA 評分:術前的9.6±1.7增加到末次隨訪時14.4±1.1分(P >0.05),JOA評分平均改善率為70.1%。頸項疼痛VAS評分由7.1±1.1分下降至1.0±0.7分(P >0.05),術前NDI 40.4±3.7 分,末次隨訪降至9.3±2.2 分(P>0.05) 。人工椎間盤置換節段術前活動度為16.0°±3.03°,末次隨訪時為15.6°±3.1°,與術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採用前路減壓人工椎間盤置換結合融合技術治療三節段頸椎病可以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而保留運動節段可有效解決相鄰節段的退變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