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李鑫輝

  眩暈是常見臨床症狀之一,可見於西醫的多種疾病,如耳性眩暈、腦性眩暈p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暈等。中醫理論認為眩暈多屬肝的病變,由“風、瘀、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目眩或視物模糊、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稱為“眩暈”。眩暈早在《內徑》中就有論述;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擬定出相應的治法方藥,他的小柴胡湯、大承氣湯、真武湯、苓桂術甘湯、小半夏湯及澤瀉湯等,為後世論治眩暈奠定了基礎。經《內徑》、張仲景之後,經過隋、唐、宋、金、元、明、清p近現代的歷代醫家不斷總結,使眩暈一證的證治內容更加完善充實。運用中醫理論,辯證治療眩暈,整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

  1、肝陽上亢證:中醫理論認為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內徑》上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陽盛體質之人,肝盛陰虛之人,憂鬱、暴躁性格之人易患此症。這一症型的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頭脹痛、易怒、失眠、多夢、脈弦。火熱傷津見面紅目赤、口苦、便祕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肝腎陰虛見腰膝痠軟、健忘、遺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如見眩暈欲僕、嘔吐、頭痛甚、肢麻、語言不利、站立不穩,為肝陽亢極化風,是中風之先兆,應引起注意。

  2、痰濁內蘊證:中醫理論認為“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之人,肺氣素體不足之人,腎虛之人易患此證。這一證的臨床表現為眩暈、倦怠或頭重如蒙,胸悶或時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舌苔濁膩或白厚而潤,脈滑或弦滑,或兼脈結代,或兼見心下逆滿,心悸怔忡;或頭目脹痛,心煩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或兼頭痛耳鳴,面赤易怒、弦痛,脈弦滑。肋痛,脈弦滑。

  3、氣血虧虛症: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後天脾胃虛弱之人,先天稟賦不足之人,年老陽氣虛衰之人,失血之人易患此證。這一證要的臨床表現為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復發,神疲倦怠,氣短聲低,面色少華,或萎黃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納減體倦,舌色淡,質胖嫩,邊有齒痕,苔少或厚,脈細或虛大,或兼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或畏寒肢冷,脣甲淡白或有諸失血證。

  4、腎精不足證:中醫理論認為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而腦髓的多餘不足,取決於腎精充足與否,年老腎精虧虛之人,房事不節之人,先天不足之人,勞累過度之人易患此證。這一證型的臨床表現為眩暈、精神萎蘼、腰膝痠軟、遺精、滑瀉、耳鳴、發落、齒搖、舌瘦或嫩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弱或細數,或見頭痛顴紅,咽乾,形瘦,五心煩熱,舌嫩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兼見面色蒼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濁苔,脈弱尺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