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肛腸科 主治醫師 李兵劍

骶尾部藏毛竇(pilonidal sinus)是骶尾部的一種慢性竇道性炎症。衡陽市中醫院中醫肛腸科李兵劍

發病機理:① 外胚葉內陷學說認為本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竇道是髓管殘留或骶尾縫發育畸形導致形成的面板包涵物。② 另一種學說認為該病源於後天獲得,依據為本病在青春期、臀部多毛、肥胖男性多見。 Arydakis提出病因三要素理論:面板損傷、鬆動的毛髮及內吸力。

  發病特點:① 發病率約為26/10萬。② 國人發病率低,但誤診率高及複發率高 (尤其在複發性或多次手術的患者中),診斷有一定難度。

診斷:① 體徵及臨床表現:最主要診斷標誌是骶尾部急慢性膿腫或存在反覆溢位分泌物的竇道,有時伴周圍面板不相連的毛髮從竇口長出。本病在未發生感染前僅可摸及尾部面板增厚或硬結,或出現骶尾部反覆發作的小膿腫,往往誤診為癤腫,皮脂腺囊腫。如出現骶尾部膿腫或竇道,則易與骶前畸胎瘤或骶前囊腫等相混淆,但最易誤診為肛瘻。竇道口存在毛髮是一個顯著特徵,但文獻報道藏毛竇毛髮陽性率約40%-50%左右,故僅憑竇道口有無毛髮來診斷藏毛竇仍有較高的誤診率。

② 輔助檢查: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在藏毛竇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B超下肛瘻與藏毛竇都可以顯示為低迴聲區域或管道,肛瘻的低迴聲管道向肛門延伸,極接近或到達肛管直腸腔內,而藏毛竇的病灶縱向深度較肛瘻淺,且竇道末端距肛管直腸較遠,竇道總體走向趨於顱側。使用MRI鑑別藏毛竇及肛瘻,診斷藏準確性為毛竇敏感性為86%,陽性預測值達100%,故認為MR應為一種有價值的診斷手段。

    治療:控制感染是藏毛竇治療的基礎,如疑存在感染,應多次B超檢查或穿刺以明確。本病治療方法較多,有非手術與手術之分。對於無感染或靜止期的患者,非手術治療方法(使用有腐蝕性硬化劑注入竇道,破壞竇道內皮,使竇道和囊腔閉合),因其併發症少且可多次反覆進行曾經被廣泛使用,但複發率較高,現幾乎為手術所替代。

 目前認為最有效手段是外科手術,具體方法有:切除後一期縫合、切除後引流、切除後傷口開放次期縫合等。切除後一期縫合為0%~22%,切除後開放次期縫合為0%~22%,開放治療為7%~24%,目前認為一期手術切除後縫合是一種較佳的方法,本次研究一期手術切除後縫合,複發率為7.7%。對於竇道複雜者,可採用Karydakis切口,在完整切除竇道的同時消除了臀溝,可有效的防止藏毛竇復發,目前被認為是―種理想的手術切除方式。總結此式優點:手術方法簡單;癒合時間短;疤痕與骶骨之間有軟組織,可耐受損傷;複發率低等。

預後:藏毛竇癌變相對少見,文獻記載約50例,大多為分化良好的鱗狀細胞癌,易通過淋巴結轉移,有文獻報道,淋巴結無轉移,5年生存率達51%,如存在腹股溝淋巴結轉移,其5年生存率降至14.5%。因此早期診斷、徹底清除竇道在藏毛竇的診治中就顯得非常重要。

 

附註:不對稱切除皮內縫合術(Karydakis術式):做一個縱行的偏離中心的梭形切口,遊離皮下的增生肉芽組織直至骶筋膜,傷口的下段尤其是靠近臀溝的部分應向深部分離約4-125px,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切除的範圍依增生的肉芽組織的多少而定。但一般長7-200px,寬3-100px。創面深部放置負壓吸引,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皮下組織,面板用聚丙烯縫線作皮內縫合。縫合傷口後中線被牽向一側,約偏離1.5-50px。術後給予第3代頭抱菌素和甲硝唑治療48h。如有微生物生長,抗生素的冶療至少維持5天。負壓引流需放置2-3天。實行不對稱切除皮內縫合術後,傷口瘢痕由中線被牽向一側,使臀溝和(或)後正中溝變平。因此區域性所能產生的吸力被消除了。同時採用皮內縫合術,避免了因傳統的間斷縫合法使縫針多次刺入面板所導致的早期毛髮附著而復發。手術過程不復雜,併發症和複發率很低(0.9%)。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