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祕近年愈來愈多,年齡也愈來愈小,而且因便祕導致脫肛,肛裂的現象也增多。祖國醫學認為,便祕是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有關,而便祕與某些臟腑有關,臨床上常與肺,脾,腎的關係甚為密切。一般治療多采取通腑的方法,但在兒科疾病中,由於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氣陰不足。因此,在臨床上要考慮這個體質特點,不要一味地通便為快,立杆見影,這實際是下工的治法。應根據病因的不同,治法有清熱通便,養血通便,益氣通便,潤腸通便等不同。如一見便祕就施以大黃,芒硝之類藥物,往往傷了正氣還加重了便祕。因此,小兒便祕不可性急,當以調理腸道功能為主。在臨床上,發生便祕前多有腹瀉史,傷食史。高熱史等,根據既往疾病,有熱當清,有滯當行,有津傷當生津潤腸,便祕就可從根本上解決。由於現在兒童食物結構多以肉類,奶類為多,熱卡高,易產熱灼津,因此,治療上以消食導滯和清熱生津,潤腸通便治法多可取。護理要注意飲食結構的改善,多食蔬菜,水果等纖維性食物,隨時注意大便的暢通,經常按摸腹部,一當出現大便不暢,馬上採取措施,不要動不動就施以開塞露,最後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反而加重了便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