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是眼內一層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資訊的神經組織,位於眼球內的底部,其功能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一種較嚴重、較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它是由於視網膜發生裂孔,液化的玻璃體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導致視網膜隆起而脫離正常位置。視網膜脫離發生後,感光細胞的營養受到損害,如不及時復位,視網膜將發生萎縮及變性,造成視功能不可逆損害。而且,長期視網膜脫離將導致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導致治療難度加大,成功率降低,還可能繼發葡萄膜炎、瞳孔閉鎖、併發性白內障等,甚至眼球萎縮。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才能儘可能地挽救視力和眼球。
目前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有效治療手段就是手術。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是鞏膜扣帶術(也稱為視網膜冷凝、鞏膜外矽膠墊壓術)和玻璃體切除術,兩種手術方式各有優缺點,有各自的適應症(即各自的適用病情或範圍),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醫生能做的工作就是通過適當的手術為視網膜恢復到正常位置提供機會,但術後還需要患者本人配合保持一定的頭部位置。
95%左右的視網膜脫離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癒,其中少數患者可能需要兩次或更多次手術。其他患者可能雖經多次手術亦不能得到治癒,也可能因病情過於嚴重或延誤過久而喪失了手術價值。治癒是指視網膜復位,即解剖學上視網膜恢復到正常位置,不再處於脫離狀態。但是手術後視力的恢復則是相對困難的問題,目前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促進視力恢復。視力恢復的程度與視網膜脫離部位和時間長短有關。通常而言,如果沒有其他引起視力下降的因素,黃斑脫離在1周以內,約75%的患者可以恢復到0.4以上;2-8周之間,約50%的患者可以恢復到0.3以上;超過8周,則視力恢復會非常困難,能到0.1就算比較好的結果了。如果視網膜脫離區域沒有累及黃斑,則85%左右的患者術後可以維持術前的視力,約15%的患者會因為黃斑水腫、黃斑前膜、併發性白內障、青光眼等原因導致視力低於原有視力,可能需要藥物治療或再次手術治療。
視網膜脫離經手術復位後,約10%的患者在有生之年會再次發生同一隻眼的視網膜脫離,而另一隻眼也發生視網膜脫離的風險也是大約10%。所以,在視網膜復位以後,一般需要每6-12個月到醫院散瞳詳細檢查視網膜,如果能發現視網膜裂孔或格子樣變性區等病灶,可以用鐳射作視網膜光凝封閉這些危險病灶,降低視網膜脫離風險。如果出現眼前漂浮物或原有的漂浮物增多、眼前有閃光感等,需要儘快到醫院散瞳檢查眼底,這些是發生視網膜裂孔或脫離的前驅表現。如果運氣不佳,在兩次複查之間發生了視網膜脫離,就只能手術治療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