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病因:
腦癱的高危因素主要發生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高膽紅素血癥、顱內出血等一項或多項因素的新生兒,其中部分可能發展為腦癱。引起腦性癱瘓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達1/3以上。有時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種因素。
產前因素最常見,包括遺傳和染色體疾病、先天性感染、腦發育畸形或發育不良、胎兒腦缺血缺氧致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或基底節受損等。圍產因素指發生在分娩開始到生後一週內的腦損傷,包括腦水腫、新生兒休克、腦內出血、敗血症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圍產因素可能是引起早產兒腦癱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兒以後的因素包括從1周至3或4歲間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病、頭顱外傷、中毒等各種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的病因。
早產和宮內發育遲緩雖然不是腦癱的直接原因,但它們是腦癱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親宮內炎症或絨毛膜羊膜炎,作為一項潛在的危險因素已經越來越被引起重視。
臨床表現
1、臨床分型
(1)痙攣型以錐體系受損為主。
(2)不隨意運動型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不隨意運動增多。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肌張力失調、震顫等。
(3)強直型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呈齒輪、鉛管樣持續性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以小腦受損為主。
(5)肌張力低下型。
(6)混合型同一患兒表現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型別的症狀。
2、按癱瘓部位分型
(1)單癱單個肢體受累。
(2)雙癱四肢受累,上肢輕,下肢重。
(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
(4)偏癱半側肢體受累。
(5)四肢癱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診斷
1、引起腦性癱瘓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
2、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
3、症狀在嬰兒期出現。
4、可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5、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
治療
當前對於腦癱兒腦損傷早期康復篩查和干預己經有了一些深入的研究,腦癱高危兒的早期篩查、診斷和干預是減輕患兒傷殘,提高患兒生存質量重要的主要預防措施。在干預中,要從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多個角度進行教育策略的分析和討論,必須把有機體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研究,並且結合典型案例進行探討,比如遊戲是嬰兒的本能,是生命運動的一種形式,訓練時可以利用玩具、家中常用的物品或自制的玩具,創造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以及予以食物、玩具和家務活動等的刺激。讓小兒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使孩子變得敏捷、適應能力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