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副主任醫師 陳勇

  一、歷史:

  1975年日本土方貞久首先應用臨床並獲得成功,1985年完善技術並在全世界推廣應用,1990年在我國開始應用。

  二、特點:

  1、安全性高(直徑5.6mm)

  2、不干擾椎管不影響脊柱穩定性、創傷小。

  3、適應症的選擇是關鍵成飛醫院康復科陳勇

  三、優缺點

  1、無礙美觀的切口、痛苦大減的創傷、安全確切的療效、較快的術後恢復是微創外科的新境界。

  2、外科由排斥、懷疑到接受。

  3、臨床研究成果使技術更成熟。

  4、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膠原酶溶解術、後路椎間盤鏡技術、形成微創技術的核心。

  5、適應症選擇和擴大適應症範圍今後一段時間仍是核心問題。

  6、切吸術和膠原酶溶解術的結合進入一個心的階段。

  四、椎間盤切吸術的定位問題

  1、經皮穿刺頸腰椎間盤切吸術是治療椎間盤的一種方法,是介於保守治療和開放手術之間的一項非血管介入技術為手段的中間有限技術。

  2、該技術豐富了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手段,給患者提供一個不干擾椎管、不影響脊柱穩定性微創高效的新途徑。

  3、它同保守治療、開放手術一道共同構成了治療椎間盤突出症治療學的新體系,它們各技術之間互補、交叉、各不代替而共存。

  五、椎間盤切吸原理

  1、減壓(原理)

  2、吸出(手段)

  3、復位(結果)

  六、腰椎間盤突出切吸術適應症選擇

  1、經確認的下腰椎間盤突出症,影像符合體徵

  2、經保守治療一個月無效或反覆發作的。

  3、單純性的突出,不超過椎管矢狀徑的一半,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形狀規則、沒有銳角形成。

  4、脊髓造影第二動力源良好。

  5、影像見椎間盤水平方向移位,脫垂不大於0.5cm。

  6、除外頸腰綜合症。

  七、適應症選擇的思維方式

  1、以體徵為主影像是不可缺少的診斷依據。

  2、從椎間盤切吸術的角度分析影像資料,評估椎間盤突出的方向、範圍、大小、程度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

  3、椎管內、外非椎間盤源性神經壓迫症。

  4、頸腰綜合症

  5、椎間盤切吸術僅僅是一種方法沒有替代其它技術的使命。

  八、椎間盤突出合併骨化的切吸問題

  1、骨化的分類

  2、原發性骨化繼發性突出

  3、中間間隔期

  4、椎管的寬容現象

  5、椎間盤切吸的相對適應症、在椎間盤切吸的原則下

  九、關於第二動力源

  1、纖維環的彈性(體積彈性、模量特性)

  2、椎管狹窄機制新說(黃韌帶、椎管內徑)

  3、滑動型脫出的啟示

  4、開放手術所見

  5、脊髓造影

  6、後縱韌帶的張力是主動力源

  7、椎間盤切吸術療效的量化標準

  十、椎間盤突出症在切吸術中的分型

  1、膨出:侷限型(失穩型)瀰漫型

  2、突出:側旁型、中央型、極外側型、膨出伴嵌頓

  3、脫出:滑動型(中央型)、固著型(遊離型)禁忌

  中央型:時好時壞、呼左呼右禁忌牽引

  十一、手術設計

  1、設計三要素:旁開距離8―12cm

  進針角度30―45度

  入盤點1---3點

  2、設計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減壓效率,儘可能接近減壓中心,遠離神經根及硬膜囊避免副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