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有300萬~600萬人患有一種很容易被CT和MRI發現但往往是偶然發現的無症狀性疾病該怎麼辦?如果這種疾病有多種效果理想但價格昂貴的治療可供選擇,我們又該怎麼辦?根據病變的大小、位置和持續時間,這些可選治療可以預防0~53%的病例出現災難性事件。確定哪些患者應該接受治療,哪些患者應該密切觀察,哪些患者無需擔憂,顯得尤其重要。
這種疾病就是無症狀性囊狀未破裂顱內動脈瘤(UIA),在臨床實踐中該病的處理確實給每個神經科醫生都出了一道難題。
在美國神經病學會2011年會上,梅奧醫院神經科主任Robert D. Brown博士指出:“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大約2%的美國人都存在UIA,這裡的700名參會者中可能就有14人患有這種疾病。”不過他同時也指出:“不要擔心,這並不意味著這14個人的體內都裝著一枚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在美國,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年發病率大約為6~10/10萬,病死率為30%~40%。Brown博士指出:“但是,大部分動脈瘤不會破裂。”疾病自然史研究大多認為,動脈瘤大小是評估破裂風險的關鍵因素,其次才是動脈瘤所處的位置和患者年齡,後迴圈動脈瘤和老年患者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可能更大。除此之外,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可能還包括吸菸、高血壓、飲酒(不飲酒或大量飲酒者風險較高)、家族史、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徵及其生長情況。
但是,隨著CT和MRI掃描越來越容易發現體積很小的動脈瘤,現在的問題不再是“我們能為偶然發現的動脈瘤年輕患者做些什麼?”,而是“我們應該這樣做嗎?”
Brown博士說,在缺乏設計精良的隨機試驗的情況下,流行病學佇列研究有助於指導動脈瘤的臨床處理。例如,在納入了5,500例患者的ISUIA(全球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試驗中,非手術患者的資料表明,位於Willis環前迴圈和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的小動脈瘤在保守隨訪5年期間發生出血的機率非常小。這項試驗的資料還顯示,如果位於後交通動脈或後迴圈,哪怕是很小(直徑<7 mm)的動脈瘤也有可能破裂,且並不罕見。
正在開展的以及計劃開展的研究將探討更精確地分析這類動脈瘤是否能更準確地預測破裂風險,比如動脈瘤的彎曲、橢圓指數以及非球形特徵。基於工程學原則的計算流體動力學也可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同時,Brown博士也指出,在臨床實踐中不同醫院對於體積較小的未破裂動脈瘤的處理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有的醫院選用彈簧圈或動脈瘤夾對90%的病例進行了治療,而有的醫院只對不到10%的這類病例進行了治療。
基於相關的文獻報道,Brown博士的自身經驗是在下列情況下建議患者接受治療:
1、動脈瘤直徑≥7 mm且身體健康的年輕患者。
2、動脈瘤直徑<7 mm但位於後迴圈的身體健康的年輕患者。
3、動脈瘤直徑介於7~12 mm且位於後迴圈的老年患者可以接受治療。
4、動脈瘤直徑>12 mm且有合理的治療手段可供選擇的老年患者。
Brown博士建議,存在未破裂動脈瘤的所有患者都應積極接受高血壓治療並戒菸,鑑於有限資料表明中等和偏大的病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長大,因此對於接受保守處理的患者還必須進行基於影像學檢查的嚴密跟蹤隨訪。他指出,在一項納入了165例患者的試驗(Stroke 2009;40:406-11)中,4年內12個小動脈瘤(直徑<8 mm)中有1個出現了“明顯生長”。基於ISUIA試驗即將公佈的資料,服用最大劑量阿司匹林者的動脈瘤破裂風險呈現出“強且顯著的”下降趨勢,因此阿司匹林治療可能對這類患者有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