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髓關節置換術(Otalhipart’horpalsty,THA)目前已成為治療嚴重靛關節病變可靠而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傳統手術切口行髓關節置換雖能較好地完成手術,但要求對關節部位完全、充分地暴露,90年代中期部分醫生開始嘗試將微創外科的理念融入THA中。202年10月至205年1月採用後外側小切口置換207骸,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19 例患者(207髓)中男性28 例(68髓),女性117例(121髓);年齡31一8歲,平均60歲。其中股骨頭缺血壞死129例136髓,3例同期置換;股骨頸骨折46例46髓,其中新鮮骨折31例31髓,陳舊性骨折巧例巧髓;髓臼發育不良伴創傷性關節炎12例13髓;化膿性感染後遺髓關節強直7例;骨性關節炎5例。術前Hams評分平均(48士12)分。合併糖尿病者37 例。假體選擇非骨水泥型Trifogy髓臼及Versys股骨柄假體(美國ziluner公司)。
2、手術方法:患者取健側側臥位。
(1)面板切口:大粗隆後緣作稍彎向後的弧形切口,切口近段與臀大肌纖維走形匕致。近側1乃在大粗隆頂點上方。切口長6一scm,股骨頭塌陷嚴重時,切口在大粗隆頂點上方的部分適當減少。
(2)顯露及股骨頸截骨:切開面板和皮下,自深筋膜下臀大肌和闊筋膜淺面鈍性遊離,形成移動視窗(亦利於嚴密關閉切口)。沿粗隆後崎切開闊筋膜(臀筋膜),向上沿臀大肌纖維走向切開部分臀大肌纖維束。鈍性分離後暴露關節囊外脂肪層,骨膜剝離器分離關節囊與臀中、小肌間隙,剝離梨狀肌止點,“U’,形切開關節囊,顯露股骨截骨部,直視下根據術前X線片測量結果行股骨頸截骨,取出股骨頭。
(3)髓臼準備及假體植人:利用MIS髓臼拉鉤逐步顯露髓臼並清理盂脣,切除增生骨贅及圓韌帶殘留部等。骨性臼緣完全顯露後常規磨臼。對於術前骸關節活動受限明顯的患者,術中需利用MIS拉鉤充分顯露,同時在“移動視窗”下鬆解髓周尤其前、內側的粘連組織,逐漸增加活動度;如艦臼存在缺損或發育不良(Crown l一nl),予以自體股骨頭或異體骨植骨重建髓臼。髓臼準備滿意後植入假體。
(4)股骨準備及假體植人:屈膝內旋股骨90,使小腿垂直於手術檯面,使用“Jaws”弧形牽開器抬高股骨近端,髓臼拉鉤置於股骨大、小粗隆部即可清楚地顯露股骨頸。確定20左右前傾角後,緊貼大粗隆外側開槽,手動擴髓後,依次擴髓至適宜型號後,安置試模並復位髓關節,測試髓關節活動範圍及穩定性(曲骸>10“,後伸>10“,內旋>60“),雙下肢均衡情況滿意後安放假體。
(5)切口縫合:置負壓引流。用PDS可吸收環線將後關節囊及剝離的梨狀肌止點向前縫合於臀中肌止點後緣。隨後PDS可吸收環線嚴密連續縫合闊筋膜及臀大肌筋膜,可吸收縫線嚴密縫合皮下,關閉切口。術畢,仰臥位內收肌緊張致外展受限的患者行內收肌鬆解。
3、術後處理:術後複查血紅蛋白低於07 歲L者予以輸血。術後第1天即開始床上髓關節功能及股四頭及動力、靜力訓練。術後次日拔除引流管後即鼓勵患者扶拐下地非負重行走。術後6周開始棄拐負重(髓臼植骨的患者術後6周亦開始部分負重,術後12周內完全負重)。
4、評價方法::術後隨訪進行Harris評分。
5、統計學方法:本組病例資料以無士、表示,採用軟體SPSSn.0進行資料處理。
二、結果
作本組 隨 訪 6一26 個月(平均12個月)。手術切口長(7.4士1.3)Cm(所有切口均<10Cm);術中出血量(365*155)ml,術後引流量(151士66)ml。術中及術後輸血12例,平均輸血量512ml(400一80 ml),3例雙側同期置換病例術後均予以輸血。所有患者住院時間為(12士4)d。所有 患 者 術後X線片提示假體位置良好。3例3髓術後出現脫位,其中後脫位2,前脫位1例。3例患者年齡均超過70歲,脫位均發生在術後1個月內,1例前脫位因術後4d臥床使用便盆時,家屬過分抬高髓部後出現,兩例後脫位患者均在出院後坐椅及沙發時出現。
3例患者均在吸人麻醉下透視復位,並予以臥床穿丁字鞋3周,後脫位未復發。1例髓關節化膿性感染後遺強直患者術後13個月出現切口部竇道,手術探查竇道位於關節外,予以竇道切除,術後病理提示結核,予以抗疹;4例4髓切口術後延遲癒合,經換藥後術後1個月內癒合。本組病例術中未出現髓臼及股骨近端骨折,術後亦無感染、神經損傷等併發症。無一例患者術後超聲明確DVT發生。
患者術後 第1日即開始床上髓關節功能訓練,扶拐下床括動時間為(2.8士0.8)d。191例198髓術後6周開始負重行走,其餘8例9髓術後12周開始負重行走(患者年齡及肌力原因不能及時棄拐)。術後半年隨訪Harris評分改善平均(39士8)分,術後平均(85士8)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