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縱韌帶骨化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現象,胸椎後縱韌帶骨化(TOPLL)在臨床上並非多見,據報道,其發生率為為0.8%[1],然而TOPLL一經發現常呈進行性加重,導致嚴重的脊髓損傷,甚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又由於胸椎活動度較小,動態因素並不是胸椎脊髓病變中的關鍵。一旦出現神經壓迫症狀,靜臥休息等保守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手術治療成為惟一辦法[2]。
此外,胸椎脊髓由於血液供應的解剖特點,大髓動脈不能延伸至此,屬於缺血區,手術中易發生脊髓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病情加重,而且胸椎的具有後凸的解剖特點,無法像頸椎一樣單純從後側減壓即可造成“弓弦效應”達到間接減壓的目的,因此對於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手術治療是脊柱外科中一個極具挑戰的難點手術,我們科自2009年12月~2013年11月採用後路360°環形減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椎後縱韌帶骨化18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8例,女10例;年齡32~67歲,平均51歲,術前常規行X線,CT及MRI檢查,合併黃韌帶骨化4例,上胸段5例,中下段胸椎13例;侷限型5例,節段型4例、連續型6例,及混合型3例。
1.2治療方法
1.2.1手術方法
全麻滿意後,患者取俯臥位,腹部懸空,C型臂定位,以病變節段為中心,確定減壓範圍,取後正中切口,上、下範圍為超過減壓節段1-2個脊椎節段,依次切開面板,皮下及筋膜層,剝離椎旁肌,顯露棘突、椎板、關節突,在要減壓節段的上、下節段植入固定用的椎弓根螺釘,應用告訴磨鑽在兩側小關節中軸線切開椎板,完成“揭蓋”,於一側安裝連線棒預固定,進行對側操作,對側應用磨鑽或咬骨鉗去除剩餘關節突及後縱韌帶所跨越的椎弓根(在此操作中注意分離和保護神經根及節段血管),以觀察到硬膜及前方骨化韌帶為原則,同法進行對側操作;顯露硬膜及其前方的後縱韌帶後用磨鑽磨去病椎椎體後方,僅保留一薄層骨皮質在硬膜前方。
切除骨化的後縱韌帶或使之向椎體內塌陷。重新安裝並連線椎弓根螺釘的連線棒,使用切除的椎體後附件骨塊進行後外側植骨。明膠海綿覆蓋硬脊膜,放置引流管,逐層閉合傷口,結束手術。
1.2.2術中、術後處理
術中常規誘發電位檢測,並40mg甲強龍靜脈滴注;術後常規應用激素4-6天,以消除脊髓反應性水腫及炎症;應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神經恢復;引流管常規術後2天拔除,若存在腦脊液漏,可稍晚1-2天拔除;術後2周佩戴支具下床活動。
1.3觀察專案與方法
記錄一般資料如:出血量、手術時間、併發症等。採用日本骨科協會評分法[3],評估術後即刻及末次隨訪時神經功能的恢情況;以評估改善率。採用和標準評估手術療效,優:症狀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良:症狀明顯減輕,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和輕體力勞動;改善:症狀減輕,生活不能自理;差:症狀無改善或加重。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ll.0統計學軟體進行分析比較,通過檢驗比較術前術後的評分,P.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