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祕
便祕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乾結、硬便,排便不淨感;便祕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便祕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功能性便祕約佔50%。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便祕發病率有增高趨勢。
便祕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祕者會就診。便祕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於男性,老年多於青、壯年。因便祕發病率高、病因複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祕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
疾病危害
由於便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症狀,症狀輕重不一, 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會,認為便祕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祕的危害很大。
1、便祕在有些疾病如結腸癌、肝性腦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報告。
2、便祕在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病人可導致生命意外,有很多慘痛事例讓我們警覺。
3、部分便祕和肛腸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早期預防和合理治療便祕將會大大減輕便祕帶來的嚴重後果,改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發病原因
本病在祖國醫學中仍屬“便祕”範疇,其病因多為熱結、氣滯、寒凝和氣血津液虧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致。
西醫功能性便祕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1)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3)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祕外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祕與腹瀉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於將糞便排出體外。
(5)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祕。
(6)老年體弱、活動過少、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於結腸冗長所致。
便祕按發病機制主要分為兩大類:慢傳輸型便祕和出口梗阻型便祕。
慢傳輸型便祕,是由於腸道收縮運動減弱,使糞便從盲腸到直腸的移動減慢,或由於左半結腸的不協調運動而引起。最常見於年輕女性,在青春期前後發生,其特徵為排便次數減少(每週排便少於1次),少便意,糞質堅硬,因而排便困難;肛直腸指檢時無糞便或觸及堅硬糞便,而肛門外括約肌的縮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
全胃腸或結腸傳輸時間延長;缺乏出口梗阻型的證據,如氣囊排出試驗和肛門直腸測壓正常。非手術治療方法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與滲透性通便藥無效。糖尿病、硬皮病合併的便祕及藥物引起的便祕多是慢傳輸型。
出口梗阻型便祕,是由於腹部、肛門直腸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協調導致糞便排出障礙。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見,其中許多患者經常規內科治療無效。
出口梗阻型可有以下表現:排便費力、不盡感或下墜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門直腸指檢時直腸記憶體有不少泥樣糞便,用力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縮;全胃腸或結腸傳輸時間顯示正常,多數標記物可瀦留在直腸內;肛門直腸測壓顯示,用力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呈矛盾性收縮或直腸壁的感覺閾值異常等。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祕患者也合併存在慢傳輸型便祕。
治療
飲食調節:
增加飲食中纖維素和水分的攝入。增溶性纖維緩瀉劑,如瓊脂(每次15~30ml、甲基纖維素1.5~5g/d、車前皮、車前粉、車前顆粒可以從多種植物中獲得含水量,麥麩、糠被大便中的粘蛋白捕獲後,與飲食中足量的水分一起增加大便容積和含水量。值得提示僅能增加飲食中的液體的攝入,不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對糾正便祕無效,還有更有趣的是纖維和少量的水分合用可治療腹瀉。
其它增容性緩瀉劑採用了親水性物質,如:聚卡波非和卡拉牙(梧桐)膠粉。增容性劑主要缺點:由於纖維素和木質的代謝產物引起腹脹和產氣。高纖維飲食:梅乾,木莓、蘋果、海棗、菠菜、白薯、玉米、花椰菜、蘿蔔、青菜、扁豆、麥麩、大麥、菜豆、豌豆柴米、燕麥花捲、全麥豆粉等。
體育療法:早起床,扭轉腰部,活動腹肌,做深呼吸或氣功,做操、練拳、散步、慢跑等均可促進消化與排便。有人認為起床喝一杯涼開水,或有意讓腹部受涼,可激發胃、結腸反射,促進排便。我院採用提肛運動,方法為:下蹲時肛門放鬆,站立時肛門收縮,每日早晚各30次。
心理療法:
目的是幫助患者瞭解排便生理,解除焦慮,改變不良生活、排便習慣,每日早晨定時蹲廁所,以培養、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一、分型證治
(一)氣虛乏力
症狀:平素缺乏便意感,常7日甚至10日不欲解便,而大便不一定乾結,伴臨廁排便乏力,氣短,疲乏,面色無華,舌淡嫩,苔白,脈細弱。
治則:補氣潤腸。
方藥:黃芪湯加味:炙黃芪20克 白芍10克 肉桂心3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5克 甘草5克 當歸10克 前胡6克 茯苓10克 大棗4枚 生薑3片 火麻仁10克 陳皮6克。
加減:若見氣虛明顯者,可加黨蔘10克、白朮10克等補益肺脾之氣;若見腹脹不適者,可加木香6克、枳實10克,行氣消脹。
(二)血虛失濡
症狀:大便乾結,排出困難,面色淡白無華,心悸,頭暈,脣色淡白,舌淡苔白,脈細。
治則:養血潤燥。
方藥:麻仁滋脾丸加味:火麻仁10克 枳實10克 白芍12克 當歸12克 熟大黃10克 郁李仁8克 杏仁10克 厚朴10克 鎖陽10克 麥冬10克。
加減:若腹脹不適者,可加萊菔子10克,以行氣導滯;若大便乾燥、排出困難者,可合用五仁丸,以潤腸通便。
(三)氣機鬱滯
症狀:大便數日不行,糞質乾結,或不幹但排出困難,腹部脹悶不舒,得排便後或噯氣後則緩,常服瀉劑助排便。舌苔薄,脈弦數。
治則:行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加味:沉香3克(後下) 木香10克 檳榔10克 烏藥12克 枳實10克 制大黃10克 生薏苡仁15克 焦山楂10克。
加減:若見大便乾燥者,可加火麻仁10克、杏仁10克,以潤腸通便;若見燥熱口乾者,可加生地黃15克、麥冬10克、黃芩6克以清熱生津。
(四)胃腸燥熱
症狀:3~4日甚則7~10日大便一次,糞質乾燥難解,伴小便短赤,身熱,口乾口臭,渴欲飲冷,腹脹腹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則:清熱瀉火,潤腸通便。
方藥:麻仁丸加味:火麻仁10克 白芍12克 枳實10克 生大黃6克(後下) 厚朴6克 杏仁12克 炒決明子10克 麥冬10克 生地黃10克。
(五)陰津虧虛
症狀:大便數日一行,堅澀難解,伴形體消瘦,或見顴紅,腰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則:滋陰潤腸通便。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熟地黃15克 山茱萸10克 山藥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知母10克 黃柏8克 桃仁10克 木香10克。
加減:若兼腹脹、口乾、苔黃等陰虛化熱之症者,可佐生大黃6克(後下)、芒硝10克(衝),以急下存陰;若兼神疲、氣短等氣虛症者,可加黨蔘10克、黃芪10克,以益氣生津。
(六)陽虛失溫
症狀:大便數日不行,解時費力,便質幹或不幹,伴小便清長,手足不溫,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則:溫陽通便。
方藥:濟川煎加味:當歸10克 牛膝8克 肉蓯蓉10克 澤瀉8克 升麻5克 枳殼8克 鎖陽10克 白朮15克。
加減:若兼神疲,少氣等氣虛之象者,可加黃芪15克;若見老年虛冷便祕者,尚可用半硫丸以補益真陽,疏利大腸。
二、鍼灸療法
本病虛實並存,當辨清虛實寒熱,對證選穴施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則灸之。
(一)體針
常用穴位:大腸俞、氣海、關元、承山、八s穴等。
(二)耳穴 取耳穴脾、肺、大腸、胃、直腸下段。用探測器或火柴頭探測敏感點,以手揉3~5分鐘,得氣後則壓王不留行籽,隔3~5日換1次,15次為1個療程。
(三)穴位埋線 取大腸俞、天樞、氣海、腎俞等穴位,醫用羊腸線垂直植入上述諸穴內,每隔15~30日重複埋線1次。
三、臍療
取中藥配方搗爛,調敷臍部。
四、生物反饋療法
可用於直腸肛門、盆底肌功能紊亂的便祕患者,其長期療效較好。生物反饋治療是利用專門的裝置,採集自身生理活動資訊加以處理、放大,用人們熟悉的視覺或聽覺訊號顯示,讓大腦皮層與這些臟器建立反饋聯絡,通過不斷的正反嘗試,學會隨意控制生理活動,對偏離正常範圍的生理活動加以糾正,使病人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
生物反饋治療可訓練患者在排便時鬆弛盆底肌肉,使排便時腹肌、盆底肌群活動協調;而對便意閾值異常的患者,應重視對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調整對便意感知的訓練。訓練計劃並無特定規範,訓練強度較大,但安全有效。
五、手術療法:
對嚴重頑固性便祕上述所有治療均無效,若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型便祕、病情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疾病預防
1、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干擾:由於精神因素、生活規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祕。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祕。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適當的文體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鍊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對於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儘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6、建議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ml的水,進行中等強度的鍛鍊,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2次,每次15分鐘)。睡醒及餐後結腸的動作電位活動增強,將糞便向結腸遠端推進,故晨起及餐後是最易排便的時間。
7、及時治療肛裂、肛周感染、子宮附件炎等疾病,瀉藥應用要謹慎,不要使用洗腸等強烈刺激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