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周孟瀚

  經常有人感覺到膝關節前側疼痛,多出現在上下樓梯的時候。常因此就診。被醫生告知是“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質增生”、“髕骨軟化”等名目。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前述的那些名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骨的原因。我們知道骨頭是持續存在的,所以疼痛應該持續存在。但實際情況是疼痛時隱時現,不是持續存在,說明疼痛與那些名目無關。

  要弄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需要先了解膝關節前側的結構和在活動時的變化。

  膝關節是由三塊骨組成。股骨在上,脛骨在下,髕骨在股骨之前。股骨下端叫股骨髁,兩髁之間前面有髕面凹陷。髕骨臥於凹陷之中。三塊骨同被關節囊包裹。關節囊在髕骨兩側增厚形成髕支援韌帶。股四頭肌從股骨向下延續成腱膜包裹髕骨的前面和兩側並和關節囊匯合,然後向下匯聚成粗大的髕腱附著於脛骨上端前面(脛骨粗隆處)。髕腱表面有髕腱鞘膜。髕腱後面有脂肪性滑囊。股四頭肌表面的筋膜也向下包裹膝關節並延續為小腿筋膜。筋膜之外有面板包裹。就是說,髕骨的上下左右都被肌腱和韌帶固定和牽拉著。

  在深屈膝(深蹲)的時候,股四頭肌被拉長,在股四頭肌牽拉下,髕骨緊貼股骨髁,對股骨髁形成靜態擠壓。半屈膝(坐位,半蹲)時,形成靜態擠壓的狀態不變。直立時,髕骨與股骨的壓力最小。在半屈膝用力(登高、起跳)時,由於肌肉收縮,髕骨對股骨形成滑動擠壓。

  由於膝關節前方與髕骨連線的結構多,引起任何結構的損傷都會出現膝關節前側的疼痛。

  髕骨是膝關節前方的中心。肌腱和筋膜及髕韌帶都附著於髕骨,在骨與附著的軟組織的結合處最容易受傷。這就是膝關節前疼痛的主要原因。

  按膝關節損傷的原因,可以分成動力性損傷和靜息性損傷。

  動力性損傷是在活動時出現的損傷。動力性損傷見於登高、長距離行走、跑跳等動作。髕骨受到股四頭肌的反覆驟然牽拉,導致股四頭肌腱和髕腱在髕骨的附著處形成牽拉損傷和髕骨對股骨形成擠壓撞擊性損傷。

  靜息性損傷是在靜止狀態時出現的損傷。靜息性損傷見於屈膝久坐、長時間盤腿、長時間直立不動等情況。髕骨表面筋膜形成長時間牽拉,以及股四頭肌腱和髕腱在髕骨附著處的持續牽拉,導致疲勞性損傷。

  不論是動力性損傷還是靜息性損傷,共同的特點是軟組織對髕骨的牽拉。髕骨不會被隨意拉長,受力的位置就在骨與附著軟組織結合之處。結合處很脆弱,很容易受傷。由於髕骨隨膝關節的屈伸主要是上下移動,所以髕骨上下極處受傷的機會最多。

  損傷後的地方會有小血腫。表現在感覺(臨床)上就是疼痛。血腫吸收,鈣化,並堆積在軟組織的附著處形成骨性瘢痕。此時感覺(臨床)上沒有任何疼痛,僅是在X片上顯示沿軟組織有尖刺狀骨贅形成。這種尖刺狀骨贅生雖然沒有疼痛,但會增加軟組織附著點的脆性,更容易損傷。隨著損傷(疼痛)次數的增多,贅生骨越來越多,形態增大。

  髕骨在受牽拉的損傷時,同時對股骨形成滑動擠壓。長時間或反覆的滑動擠壓,導致髕骨關節面和關節面下骨水腫,水腫向髕骨前部蔓延,水腫波及前面包裹髕骨的筋膜,在臨床上表現是疼痛(症狀期)。髕骨長時間的水腫導致髕骨關節面碎裂壞死。形成骨瘢痕,髕骨變形,此時在感覺(臨床)上沒有疼痛(恢復期)。變形的髕骨在受牽拉時更容易損傷。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膝關節前側的疼痛是髕骨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不是骨的原因,那些什麼“髕骨軟化”、“骨質增生”、“骨性關節”都是損傷後的瘢痕,不會引起疼痛。

  根據上述的道理,只要保持髕骨周圍組織鬆弛,就可以避免膝關節前側的損傷,也不會出現膝關節前側的疼痛。這就是膝關節前側疼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治療之法是如此簡單,不需要任何藥物。在膝關節疼痛期,只要將膝關節保持在沒有疼痛的姿勢狀態,儘量少活動,就是治療。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有膝前疼痛疼痛的時候,儘量不走動(不是一步都不能走)。不坐低矮的支撐物,比如沙發、小凳子等,坐高凳子。坐著的時候,膝關節半伸展(不是伸直)。不長時間站立和長距離行走。這個方法不用花一分錢,但要花時間。一般五到十天,疼痛減輕。三到四周疼痛完全消失。沒有時間怎麼辦?對不住――繼續疼吧。

  那該如何做呢?總不能不讓膝關節活動吧?

  其實,只要掌握一個“度”就可以了。不論是動力性還是靜息性的姿勢,以出現輕微的膝關節i痛為“度”。就可以避免髕骨周圍軟組織(筋膜、肌腱、韌帶)的損傷,也就不會出現膝前側疼痛了。

  隨附:忌用膏藥、按摩、跌打類藥酒塗抹、噴劑、理療(熱療)、封閉、拔火罐、鍼灸、小針刀等。會加重疼痛和延長疼痛時間。

  止痛的口服藥在疼痛影響睡眠時可以睡前用一次。其餘時間不能使用(也會延長疼痛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