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下肢動脈硬化病人45例,其中16例病人採用不同形式的動脈重建旁路手術,行腹主動脈―雙股動脈人造血管搭橋旁路術1例,髂總動脈 ―股動脈人造血管搭橋旁路術1例,股N動脈搭橋旁路術10例,股動脈 ―脛後動脈自體搭橋術2例,N靜脈動脈化2例;術後一個月均有不同程度的VCT彩超的隨防,證明人造血管近期通暢良好,遠期效果有待於進一步觀察。另行介入治療7例,其中4例行髂動脈支架治療,3例行N動脈頸後動脈球囊擴張,治療後隨訪1月-6月下肢缺血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良好。赤峰市醫院血管外科黨永康
因此,手術及介入治療在動脈硬化的不同階段,不同病人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齡53―74年等,年均年63.5歲。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肢體冷感,最長4年,最短3個月。本組21例中,有3例同時為雙下肢缺血受累,其中1例接受了雙下肢股N搭橋手術。21例中有高血壓病史14例(66.7%),糖尿病史16例(76.2%),高血脂11例(52.4%),吸菸14例(66.7%),間歇性跛行均存在最長≤100米,15例,靜息痛16例,足趾潰瘍4例。
1.2 輔助檢查:
21例均行下肢階段性測壓,平均踝/肱指數(ABI)0.35(0~0.83)。21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檢查,均顯示下肢有動脈狹窄的改變,多數有較大的斑塊,動脈血流不通。21例均行64排VCT檢查,可顯示出明顯的動脈狹窄閉塞的平面和長度。有6例病人行DSA檢查,進一步明確動脈狹窄閉塞的平面及程度。發現雙髂動脈閉塞1例(4.8%),右髂動脈閉塞5例(23.8%),股淺動脈閉塞14例(66.7%)其中合併有N動脈閉塞3例(14.3%),單純N動脈閉塞1例(4.8%).
1.3 手術方式:
本組16例均採用德國貝朗的人造血管行搭橋旁路手術治療。1例行腹主動脈一雙股總動脈搭橋旁路術,1例行髂總動脈股動脈搭橋旁路手術,10例行股N搭橋旁路術,4例行自體靜脈股動脈下段―脛後動脈搭橋旁路術。
1.4 介入治療:
本組7例4例髂動脈閉塞行英泰克球囊擴張貝朗支架植入術;3例行N動脈脛後動脈英泰克Deep球囊擴張.
1.5結果:
本組無手術死亡病例,圍手術期併發症,心功能不全1例,肺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麻痺性腸梗阻1例。術後隨訪1-6個月,15例行彩超檢查,2例行64排VCT檢查,20例血管(人造血管,自體靜脈)均通暢(100%),病人最長隨訪一年半,血管通暢。手術後患肢缺血的症狀明顯緩解,靜急痛消失,足趾變暖、紅潤,行走的距離有明顯的加長。術後ABI提高到0.78(0.52~1.0)。
2.討論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ASO)是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好發於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N動脈等中大型動脈患肢表現為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波動消失,營養障礙,趾端足部出現潰瘍或壞疽。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甚至截肢。隨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壽命的延長,此病成上升趨勢,成為血管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老年人最為多見。(1)
下肢動脈閉塞症多於50~70歲之間發症。本組年齡為53~74歲,平均年齡63.5歲,50歲以下發病的多合併有其他嚴重的疾病。如免疫系統疾病(白塞氏綜合症),吸菸可以加重症狀並使其提前出現,本組60%病人有吸菸史(>20支/日),病人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肢體疼痛、發涼,嚴重者出現跛行、靜息痛,甚至出現經久不愈的頑固性潰瘍。本組病人均有下肢疼痛,老鄉平時講的“老寒腿”,多為此病導致,並非風溼痛。B超檢查可發現血管的硬化及閉塞情況,對此病的篩選甚有必要。我院2006年1月引進美國GE產64排VCT,對血管疾病的診斷具有簡單、快捷、經濟等特點,病人易接受,21例病人均行此檢查,對於血管病變的部位、程度、定位手術切口選擇均有較好的作用,已經取代DSA成為此病診斷的首選檢查,64排VCT,其對於小腿血管病變即流出道的病變判斷較清晰準確,不但能較好的明確病變的程度及部位,對於血管外周的硬化斑塊已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其帶有骨骼及肌肉的圖片,對於手術切口的定位、選擇極有幫助。DSA對於VCT可有不同角度反應血管病變的情況,是VCT出現前的診斷金標準,本組有3例同時行DSA檢查,對診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治療方面,人造血管搭橋旁路手術對於長段股動脈閉塞仍是此病的首選,10例病人採用此手術,人造血管旁路術1、3、5年的通暢率可達77%,63%,53%(2)。2例N動脈閉塞的病人行自體血管搭橋手術,自體翻轉大隱靜脈股N動脈旁路手術,3年通暢路率可達74.5%(3)。1例病人行腹主動脈雙股動脈人造血管搭橋旁路術(雙髂動脈閉塞有VCT片),術後5日因腹腔腸管過度牽拉,導致麻痺性腸梗阻,一週保守治療痊癒,切口有癒合較好,雙下肢血供良好。另行髂總股動脈搭橋手術一例,股N搭橋旁路術6例,均成功,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流入道要有足夠的壓力,流出道相對通暢,此類病人多愈後良好,有一例嚴重動脈硬化閉塞的病人右小腿行N動脈下段的動靜脈造漏,其一人造血管搭橋旁路術,因流出通道不佳,術後一個月人造血管血栓形成,再取栓後血流恢復,下肢缺血明顯改善,術後2個月無再堵發生。自體大隱靜脈搭橋2例,均為膝下脛後動脈搭橋,有較好的術後通暢率,3個月無自體血管的堵塞。因此我們認為,膝下動脈搭橋自體血管為首選,人造血管儘量少用。介入治療方面,對於短段髂動脈閉塞介入治療效果較好,對於5例髂動脈閉塞的病人,其中4例行介入貝朗支架植入治療創傷小恢復快,病人易於接受,對於N動脈以下的血管閉塞性病變介入治療當為首選,3例病人行英泰克Deep球囊擴張效果良好,其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易於為病人所接受(5)。
病人出現嚴重的跛行(小於100米),靜息痛,缺血性壞疽及長期不癒合的缺血性潰瘍無論是有無糖尿病,都應爭取手術或介入治療挽救患肢,同時向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肢,因為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有ASO的病人30%於5年內死於其他心血管疾病(4)。
術後藥物治療對動脈硬化狹窄和閉塞本身沒有治療作用,但其可以通過擴張血管促進側枝迴圈形成改善微迴圈,止痛改善症狀,避免或推遲重建手術,維護術後血管的遠期通暢率有重要的作用。患者術後需行抗血小板治療,波力維,阿斯匹林,可按病人的經濟條件選擇。
靜脈動脈化的病人需用華法令抗凝,有一病人用波力維、抗血小板治療,1個月出現血栓,手術取栓後,改用華法令抗凝,5個月未出現血栓的復發。
由以上病例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長段的股動脈閉塞以股N搭橋旁路手術為宜。髂動脈閉塞性病變以血管腔內支架治療(PTA)為佳,因其創傷小重複性強等優點受到廣大患者歡迎;缺點是價格昂貴。N動脈以下的動脈閉塞性病變英泰克Deep球囊擴張,是很好的選擇。
因此動脈硬化閉塞症早期診斷(VCT;DSA)治療多會有一個較好的愈後,根據病變部位程度選擇相應的手術或介入治療方式,對於病人的預後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汪忠鎬,張健,主編。實用血管外科與血管介入治療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54-259。
2,4,王玉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外科治療問題,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3,18,4,197-198。
3,俞恆錫,董宗俊等,人工血管旁路術治療下肢慢性動脈缺血76例臨床分析,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3,18,4,199-200。
5,景在平,主編。血管腔內治療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28-230。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