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症(ASO)治療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肢體動脈內粥樣物質的不斷擴大並繼發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壁狹窄、閉塞,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癥狀的一種疾病。醫學上把動脈硬化所導致的全身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統稱為動脈硬化閉塞症(ASO)。習慣上,發生於心髒的冠狀動脈的狹窄、閉塞歸心血管內、外科,而顱腦動脈的狹窄,閉塞歸神經內、外科,其他部位的動脈硬化閉塞症歸周圍血管科。西方國家發病率較高,下肢多於上肢,約10%左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因素,目前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症已成為中老年常見的周圍血管閉塞性疾病。
動脈硬化閉塞症病理、病因、症狀
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理是動脈的慢性退行性增生性病變,脂類物質在血管壁上沉積,促使血管內膜發生粥瘤,粥瘤鈣化、崩裂後在血管壁上形成潰瘍,繼而血管硬化、攣縮,最後導致動脈管腔狹窄、閉塞,不僅影響四肢,同時累及心、腦、腎、內臟等動脈,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殘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國,60歲以上的發病率高達79.9%,屍檢中發病率:50-60歲為77.3%,61-70歲為87%,70歲以上幾乎為100%,因此,如何防治或控制動脈硬化已成為醫學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與什麼因素有關呢?據國內外研究發現,與下列因素有關:
1、性別:男多於女,(6:1),50歲以下更明顯,50歲以後漸趨接近;
2、年齡:常發生於中老年,(45歲以上);
3、吸菸:與長期大量吸菸有關;
4、肥胖與高脂血症: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5、高血壓:所造成的血管損傷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始動因素之一;
6、糖尿病:可加速動脈硬化閉塞的程序,同時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使病情更復雜;7還有:飲食習慣、精神緊張、遺傳因素等。
發生於肢體的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全身性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緩慢進行的動脈疾病。常以慢性肢體缺血的症狀出現:如勞累後下肢困重,不適,膝下發涼,小腿麻木,或足部由多汗到變為無汗,足趾,足背甚至小腿汗毛脫落,趾甲變厚,乾枯變黑等,典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性疾病,由輕到重可分為三個階段:(1)間歇跛行;(2)靜息痛;(3)缺血性組織壞死。
病人靜坐,下肢不活動時不出現間歇跛行症狀,但伴有脈搏消失者可將其歸納為0期,即無症狀期。有症狀期的表現:初起時感覺足發冷,面板溫度降低,隨著病情加重,以上症狀更明顯,並出現特徵性症狀――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甚至在睡覺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徹夜難眠。嚴重時患足面板顏色蒼白或紫紺,嚴重者出現足趾發黑潰破壞死,下肢的足背動脈、脛後動脈、N動脈、股動脈的搏動減弱或消失,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或臍周的腹主動脈處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患足抬高蒼白試驗呈陽性。
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
治療上有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兩大類,各有優缺點。
1、手術治療療效顯著,只要有良好的適應症,應考慮手術治療,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適合手術治療,且手術治療可選擇性小,不能反覆應用,對再狹窄或栓塞後難以治療,遠期療效下降,這主要是血管再狹窄或栓塞,愈後欠佳。
2、非手術治療除了西醫的抗凝溶栓去聚降纖擴管降脂等療法外,中醫中藥是我國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的一大特色,挽救了無數患者的肢體,積累很多成功的經驗。
3、近年來,介入治療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創傷小、能起到與手術相似的效果,如"球囊導管擴張"、"置入支架"、"斑塊消融"等,對侷限性病變有很好的療效。
但是,即使有多種治療手段,本病還有5%左右的截肢率及死亡率,原因有:
1、治療太晚,輾轉到有經驗的周圍血管專科時已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
2、本病的治療難度大,特別是晚期病人,國內外還沒有100%的治癒率,所以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3、因併發症嚴重發生生命危險;
4、因本病治療時間長,有的病人"見異思遷"不能堅持治療;
5、不能按醫生的要求調護:如有的病人仍大量吸菸,有的病人自己按摩患肢造成大面積壞死、有的病人用熱水洗腳造成患足大面積壞死等,所以,及時正規的治療、認真正規的調護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