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樊翠珍

  兒茶酚胺分泌過量又稱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發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旁交感神經節(paraganglia)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中。由於瘤細胞陣發性或持續性分泌多量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臨床上呈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頭痛、出汗、心悸及代謝紊亂症群。如能及早診療可以治癒。
  嗜鉻細胞瘤位於腎上腺者佔80%~90%,且多為一側性;腎上腺外的瘤主要位於腹膜外、腹主動脈旁(佔10%~15%),少數位於腎門、肝門、膀胱、直腸後等特殊部位。多良性,惡性者佔10%。與大部分腫瘤一樣,散發型嗜鉻細胞瘤的病因仍不清楚。家族型嗜鉻細胞瘤則與遺傳有關。有報道在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MEN-2A,MEN-2B)中的嗜鉻細胞瘤有1號染色體短臂的缺失,也有人發現以上兩者均有10號染色體REI原癌基因的種系(germ-line)突變,MEN2A表現為RET10號外顯子的突變,此突變可以編碼細胞外蛋白質配體結合區域的半胱氨酸殘基,從而影響細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體,而MEN-2B則有10號染色體RETB原癌基因突變,該突變影響細胞內蛋白質結合區域的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酪氨酸激酶與細胞生長和變異的調節有關。從而導致易感人群發病。

  vonHippel-Lindau綜合徵中的嗜鉻細胞瘤,基因損害存在於3p25~26的VHL基因(又稱腫瘤抑制基因),突變多種多樣,3個外顯子(1,2,3號外顯子)均可發生突變,可表現為無義突變、錯義突變、移碼突變或缺失突變等,嗜鉻細胞瘤與其錯義突變有關;當基因發生突變時,細胞生長失去控制而形成腫瘤。VHL基因生殖細胞系突變決定VHL家族的腫瘤易感素質及發病情況,而VHL基因的體細胞系突變則與所發生的腫瘤的惡性傾向有關。在多發性神經纖維瘤(Ⅰ型和Ⅱ型)中,嗜鉻細胞瘤只與Ⅰ型有關,其基本的基因損害為17號染色體的RFl基因的失活性突變。此基因也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其失去表達後,可導致嗜鉻細胞瘤及其他腫瘤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