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冷球蛋白血癥以青年人及中年人為多見,女性較男性略多。當患者遇寒冷體表溫度降低,肢端血管中的冷球蛋白髮生沉澱或呈膠凍狀,堵塞了毛細血管,並使血管壁發生缺血性壞死及血管痙攣,面板出現紫癜及寒冷性蕁麻疹為最多見,部分病人可出現雷諾現象。
冷球蛋白是一種遇冷沉澱,溫度升高時可溶解的蛋白質,其可分為3型。Ⅰ型為單細胞系型,即單克隆來源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和冷凝溶蛋白四種;Ⅱ型為混合型,由兩種或多種免疫球蛋白組成,其中之一為單克隆來源;Ⅲ型為多克隆原型。Ⅰ型不抗補體,通常引起大血管損傷,其機制不明。Ⅱ、Ⅲ型均為混合型。抗補體,通過啟用補體系統進行免疫反應及組織損傷,主要導致小血管損傷。異常增加的冷球蛋白按其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和特發性。前者無症狀,僅於常規檢查中發現,後者常伴發於免疫增生性疾患,感染性疾患等。
冷球蛋白髮生沉澱或呈膠凍狀的預防方法有哪些呢?
1、治療原發病,避免寒冷,注意保暖。
2、忌冷水浴,防止冷球蛋白的沉澱引起冷球蛋白血綜合徵,腎臟衰竭時應積極對症治療,必要時可透析治療以緩解病情。
3、平時的飲食也要注意不能食用一些涼性食物,多吃一些壯陽蔬菜及保健品。
各種治療方法均為暫時性對症處理。血漿置換法:以除去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複合物,迅速減少迴圈冷球蛋白來緩解寒冷激發的症狀。皮質類固醇激素在控制發熱、皮損、關節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劑量應相當潑尼鬆30~50mg/d。免疫抑制劑:通過對分裂細胞的毒性作用,維持迴圈冷球蛋白水平,不使其升高。青黴胺:能使免疫球蛋白中二硫鍵裂解,從而使IgM解聚,影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但其臨床療效尚不肯定。干擾素:可用於治療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