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季節,多吃點蔬菜水果,才是最關鍵的健康問題。秋冬來臨,應季蔬菜越來越少,反季節蔬菜開始上市。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反季節產品不順應自然生長規律,營養價值低,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種種顧慮讓人們對反季節產品總是充滿疑惑,反季節果蔬真的不好?
植物激素會催熟孩子?
提到反季節果蔬,很多人聽說反季節的東西是激素催長出來的!
在反季節蔬菜的培育中,的確常用到植物生長激素,專業說法叫“植物生長調節劑”。這是因為如果是應季種植,在田野裡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蟲完成。而大棚中就找不到這樣的“勞動力”了,這時就必須用到不經授粉也能結出果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允許使用的植物激素都經過了長時間毒理實驗,才進入到實用階段,幾乎都無毒或低毒,也會發生降解。而且這跟我們談之色變的動物激素並不一樣。
有人擔心反季節植物生長調節劑導致兒童性早熟。事實上,迄今為止並沒有證據表明有相關性。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杜鴻禕等人2011年發表在《中國婦幼保健》期刊上的反季節水果攝入與女童性早熟的關聯性研究中,收集了105名性早熟女童病例和反季節水果攝入量,最後並未發現反季節水果與女童性早熟的關聯性。
調節劑都有明確適用範圍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要求使用,是能夠保證安全性的。
農藥更易殘留?
除了激素問題,很多人擔心大棚蔬菜農藥易超標。棚裡通常是高溫高溼的環境,一方面有利於反季節蔬果生長,但同樣也適合一些病菌害蟲生長。如果不是採用生物防治等手段,就必須大量使用農藥。另外大棚因沒有雨水和風的沖刷,也不利於農藥分解,所以反季節果蔬更容易農藥殘留。
因為不同種類的農藥分解條件不同,不能以“氣溫高”一概而論。相反,多數情況下,高溫更有利於化學物質的分解。不過專家均表示,反季節蔬菜是否安全跟反季無關,和應季果蔬一樣,安全是種出來的,只要植物激素和農藥使用合理,一樣是安全的。監管部門把住檢測關口,農藥殘留和激素問題都可避免。
反自然也不準確
反季節蔬菜跟提倡的“不時不食”的主張似乎矛盾。養生確實講究“順天時”,反季節蔬菜屬於“逆天時”,確實不太提倡。
我們常認為反季節蔬菜都是反自然的,這是不準確的。反季節果蔬從來源看有很多種:
1、本身在冬春溫暖的熱帶地區生長的,比如從廣東、雲南、海南,甚至國外種植,冬季時通過物流配送到市場;
2、從冷庫裡搬出來的,在收穫季節就已貯藏好,比如常見的土豆、蘋果;
3、則是大棚蔬菜。“前兩種都不算是反季節,對於生產地而言都是順應季節的,只是對於消費地而言是反季節。”
如果是前面這兩種反季節蔬菜,也不算違背中醫的“逆天時而食”。
營養確有缺失很多人吃反季節果蔬,總感覺在口感上略遜一籌,這倒是事實。朱毅表示,對於南方運過來或者儲存保鮮的,難免營養流失,而對於大棚蔬菜來說,則是先天不足。
有人曾對烏魯木齊市板房溝鄉塑料大棚溫室環境下種植的蔬菜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大棚裡的黃瓜營養含量遠不如田間正常生長的。正常生長條件下每100克含葉綠素0.75毫克、維生素C16.2毫克、糖分為2.3毫克,而在大棚中生產的黃瓜每100克含葉綠素0.36毫克、維生素C12.7毫克、糖分1.7毫克。同時鉀、鈣、鐵等營養也均低於田間的。
這是因為應季蔬果的日照更充分,糖分等物質積累更充沛;而反季節蔬菜由於生長期短,受光照和溫度的制約,會讓口感受到影響。
沒有應季果蔬時可以放心吃
風味變差,營養變少,不代表就不能吃。“反季節果蔬對平衡膳食營養起到積極作用。”何麗說,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如果沒有反季節蔬菜的供應,單一的蔬菜品種會導致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即便反季節果蔬營養有差異,菜品的豐富也足以彌補這一缺憾。
無論哪個季節,多吃點蔬菜水果,才是最關鍵的健康問題。冬天吃蔬菜水果,總比不吃要好。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應季農產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