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下肢動脈硬化會導致下肢血管狹窄或閉塞,從而導致下肢的血供減少,患者出現行走時肌肉疼痛即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加重,下肢供血進一步減少,就會導致患肢足趾缺血性靜息痛甚至壞疽,壞疽的發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必然發展到截肢的地步。下肢缺血可分為以下四期:
Ⅰ期:早期肢體蒼白、發涼、畏寒怕冷、麻木不適、感覺遲鈍。
Ⅱ期:間歇性跛行,又稱運動性疼痛,是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狀。(常被人誤以為是腰腿痛或骨關節炎)多發生於小腿部位,特徵是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肢體出現無力、壓迫感、麻木感、鈍痛和痙攣性劇痛等。站立休息一會兒後緩解,但繼續行走可產生同樣的症狀,行走的距離越短,病情越嚴重。
Ⅲ期:靜息痛:是下肢動脈嚴重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尤其夜間疼痛顯著加重,因此病情嚴重的患者端坐抱膝,呻吟不止,不能平臥而睡。
Ⅳ期:足趾破潰、壞疽:邊界清楚,潰瘍深,有黑色壞死組織,疼痛明顯,或因意外受傷出現肢體和足趾破潰,經過1-2周也無法癒合,這時應及時就醫,以防治破潰繼續擴大,甚至截肢。
吸菸、肥胖、高血脂,血管內皮功能紊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下肢動脈缺血的高危因素。其中,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動脈缺血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另一方面20%的間歇性跛行患者罹患糖尿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