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常見的非精神病性精神症狀,患者感到非常痛苦,甚至痛不欲生,並影響其社會功能。表現終日惶恐不安,提心吊膽,總感到會有不幸或禍事臨頭,但又不能說出所以然來。在嚴重焦慮時還可出現手指震顫、肌肉緊張、坐立不安、來回走動、搓手頓足,以及頭暈腦漲,後頸僵痛等。
然而,焦慮不僅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症狀,而且還是一種常見的反應性表現,即對事件或處境的一種反應。單純的焦慮還有一種積極的效應,它可以是人生的一種動力,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雖然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但它具有重要的適應功能。
第一是訊號功能(“警報”功能),它向個體發出危險訊號,當這種訊號出現在意識中時,人們就能採取有效措施對付危險,或者逃避,或者設法消除它。焦慮提醒人們警覺到已經存在的內部或外部危險,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保護性作用。只有並無任何原因,自己也不能理解為何如此惶恐不安而嚴重焦慮時,才屬於病理性的。
第二是動員機體處於戰鬥準備狀態。焦慮發生時,使自主神經支配的器官進入興奮狀態,警覺增強,血液迴圈加速,代謝升高,為採取行動對付危險做出適宜準備。
第三參加學習和經驗積累過程。焦慮幫助人們提高預見危險的能力,幫助人們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學習應對不良情緒的方法和策略。
有的學者認為,典型的焦慮症必須具有:
1、焦慮心境。
2、運動性不安和自主神經紊亂(包括口乾、出汗、心悸、胸悶、身體發熱或畏寒、顏面發紅或發白、食慾不振、腹瀉或便祕、尿急尿頻等),否則不能診斷為焦慮症。而作為焦慮症狀,就不一定需具備以上症狀。
當具備上述兩點時,一定要去就醫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