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是上肢骨折中較常見的一種,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肱骨髁上部處於骨鬆質與骨密質交界處,且前有冠狀窩,後有鷹嘴窩,兩窩之間骨骼極薄,為應力上的弱點,較易發生骨折。此處骨折多由於間接暴力所致,骨折可分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其中以伸直型多見,佔90%以上。
當肱骨髁上骨折處理不當時是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翻畸形。雖然各種治療方法都有改進或提高,使危害嚴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已明顯減少,但仍不斷髮生肘內翻畸形,發生率仍然較高,治療時必須加以注意。
對於治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度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迴圈為度。若屈曲位影響迴圈,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託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2、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3、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折合併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線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4、骨折合併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鬆解或修復術。
5、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徵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關於肱骨髁上骨折,大多數患者家長排斥手術治療,這對於醫生的手法整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整覆成功,對於患兒的身體以及心理未來的成長有莫大的裨益,下面是我的一個患者,薛某某 8歲 入院前2小時電動車上摔下,傷及肘關節,致使腫痛、畸形伴活動障礙,急診來院,向家長介紹治療方案,拒絕手術,要求手法整復治療,經過治療並連續跟蹤拍攝x線複查骨折癒合良好,避免了手術給患兒帶來的創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