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乾症
所謂“乾眼症”是指由於眼淚的減少或者淚腺功能下降,導致眼睛表面出現微小傷痕的一種症狀。據專家介紹,我們的雙眼,特別是眼角膜部分,經常是依靠淚腺供給水分,通過眨眼,使淚水變成一層“淚片”分散到眼角膜,保持眼睛溼潤,舒服。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平均眨眼的頻率為20次/每分鐘,而在盯著閃爍螢幕時,眨眼的頻率明顯減少,每分鐘僅4-5次,這導致眼角膜、結膜過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不能及時得到眨眼時淚液的滋潤,同時也影響了淚膜的功能,使眼睛感覺乾澀。
另外,因為電腦熒光屏由小熒光點組成,眼睛必須不斷調整焦距,以保證視物清晰,時間過長,眼肌會過於疲勞。電腦熒光屏的電磁波、紫外線、放射線、刺眼的顏色和紅外線等也會刺激眼睛,它強烈的閃爍,會使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物質視紫質消耗過多,從而引起眼睛乾澀、疲勞、重影、視力模糊,嚴重者會導致角膜、結膜上皮細胞相繼角化,淚腺的分泌細胞也發生病變,眼睛乾燥怕光、不敢睜眼。如果病情發展較快,可以數週內引起角膜穿孔,導致失明。
為此建議:在電腦等閃爍熒屏前連續工作或娛樂時應多眨眼睛,同時還要使用專門用於緩解視疲勞的滴眼液。
中醫認為乾眼症主要與肺、肝、腎三髒有關。中醫治療乾眼症,講究“肝開竅於目”、“肝受血則能視”,肝將血液營養物質輸送到目;腎主津液,肺主宣降水液,水液上承於目則滋潤目珠。
養陰明目湯
組成:百合15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5克,山萸肉20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谷精草12克,密蒙花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南沙蔘12克,石斛12克,山藥20克,地骨皮12克,生地20克,當歸12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功效:養陰潤肺,益精明目。
主治:乾眼,中醫辨證屬陰虛火旺者。症見眼乾澀感、異物感、燒灼感、癢感、畏光、眼紅、視物模糊、視力波動等;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口乾症
中醫認為口乾多由肝腎陰虛、津不上承引起,或由熱盛津傷、煎灼津液所致。總以為區區口乾無礙大局,多喝水就能迎刃而解。其實,口乾是多種疾病的訊號。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常表現出口乾、脣燥等缺失濡養症候,現薦一中藥驗方如下:
太子參30克,黃芪20克,茯苓20克,沙蔘12克,玄蔘12克,麥冬12克,烏梅12克,玉竹15克,山藥30克,五味子15克,花粉12克,石斛12克,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面板乾燥症
秋冬季天氣乾燥,容易引起乾燥綜合徵,它是一個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現為口乾、眼乾、關節疼痛、咳嗽氣短等症狀,多見於女性,發病年齡多在40歲~50歲。中醫認為這與體內虛實、寒熱相關,臨床上中醫將其分為5中型別分證治療。那麼,面板乾燥怎麼辦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中醫是如何辨證治療面板乾燥的。
燥熱亢盛型
症狀:口乾脣燥,咽乾鼻燥,口舌破潰,眼乾少淚,目赤多眵,小便短赤,大便乾結,面紅烘熱,或低熱羈留,舌乾紅無津或有裂紋,苔少或黃燥,脈細弦數。
治療:清熱涼血,護陰潤澡。
方劑:水牛角地黃湯。
常用藥:水牛角20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紫參15克,茅根30克,赤芍12克,玄蔘15克,丹蔘30克,麥冬15克,珍珠粉3克,羚羊粉1克,雙花30克,連翹30克,公英30克,阿膠6克,知母12克,黃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此為乾燥綜合徵中症狀較嚴重的證型,由外感風、暑、燥、火四邪,陽熱亢盛,燥熱釀毒,消灼津液,耗傷陰血所致。表現以燥熱偏盛,火熱上炎為主,故治宜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佐以滋陰潤燥。病情難以控制者,可酌加小劑量雷公藤。
便幹症
以大便乾結,數日一行為主症,診斷為便祕。患者大便乾結,數日一行,伴面色無華 ,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脣色淡,舌淡苔白,脈細,辨證為血虛祕。其病因病機為:血液虧虛,腸道失榮。
中醫病症鑑別:便祕與腸結皆為大便祕結不通。但腸結多為急病,因大腸通降受阻所致,表現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無矢氣和腸鳴音 ,嚴重者可吐出糞便。便祕多為慢性久病,因大腸傳導失常所致,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乾結艱行,可有矢氣和腸鳴音,或有噁心欲吐,食納減少。
診斷:中醫疾病診斷:便祕。中醫證候診斷:血虛祕。
中醫治法:養血潤燥。
方劑:養血潤腸湯。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當歸15克,生地20克,肉蓯蓉12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龍眼肉15克,阿膠10克,麻仁12克,郁李仁12克,草決明12克,黑芝麻15克,桃仁12克,枳殼12克,萊菔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