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王小平

  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術是近年來在臨床開展的一種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新技術、新方法,是一種設計思維獨特、對傳統外科引流作出了重大改進的新型引流技術,是軟組織治療的一場革命。

  1992年由德國Ulm大學附屬創傷外科醫院Wim Fleischmann博士於20世紀90年代所創,用於四肢創面的引流。最初用於治療軀幹、四肢的軟組織感染創面,應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並逐漸被推廣到創傷後各種問題創面(problem wounds),如慢性經久不愈的潰瘍創面、大面積的軟組織損傷創面、特殊部位創面(頭、手、會陰部)的臨床治療中。

  裘華德於1994年引進並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發展、改良,經過近10年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證明這一技術明顯改善了引流效果,為一些用傳統方法處理困難、療效不佳的疾患,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在國外許多醫院已將VSD技術作為處理這些創傷創面的標準治療方法,應用於急性軟組織挫傷、急性感染創面、擠壓傷、糖尿病足、燒傷及其他難愈性創面的治療。

  負壓封閉引流術是近年來在臨床開展的,應用於急性軟組織損傷、擠壓傷、急性感染創面、糖尿病足、燒傷及其他難愈創面的治療,是軟組織治療的一場革命,多年的研究已經獲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

  負壓封閉引流術有助於改善創面微迴圈,促進燒傷淤滯帶的良性轉歸、減輕組織水腫及乳酸堆積、抑制細菌數量、引流壞死液化的組織和滲出液、有效減少各種有害代謝產物進入血迴圈,同時促進肉芽組織和創面生長,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患者住院費用,提高救治率。

  文獻報道中出現與這一方法有關名詞有: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真空輔助閉合(vacuum sealing closure,VSC)、表淺負壓法(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TNP)、吸引創面閉合療法(suction wound closure therapy,SWCT)、負壓創面治療(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筆者認為稱作真空封閉引流較為貼切。

  國內部分醫院已成功應用此方法,並部分代替了創傷、普外病人的各種引流,但由於各醫院條件所限,此技術方法尚未得到推廣普及。本文就VSD應用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現狀作一綜述,期望VSD逐漸成為國內醫院處理創傷缺損創面和(或)創腔的綜合性治療手段之一。

  1、VSD的組成及使用方法

  VSD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1)聚乙烯醇明膠海綿泡沫材料(商品名為“Vacuseal?威克傷”):有0.2~1mm的微孔,呈白色無毒、無免疫活性,耐腐蝕,有極強的吸附性和透水性,質軟、抗張力強,有多種不同規格,可據創面大小進行修剪;

  (2)多側孔引流管:直徑為0.8cm,包埋在明膠海綿泡沫材料中;

  (3)負壓引流裝置:採用中心負壓吸引裝置(負壓為60~70mmHg)或特製負壓吸引瓶裝置(能產生60~80mmHg的負壓);

  (4)生物透明透性密封貼膜:較Vacuseal面積大,具有良好的透明、透氧和透溼性,防水和防止細菌侵入,可觀察創面情況。使用前對創面或創腔進行徹底清創,按略小於創面或創腔大小將Vacuseal修剪後填入,創緣周圍正常面板與Vacuseal材料邊緣間斷縫合,最後於材料之上黏貼生物半透性薄膜密閉。

  將引流管從遠離創面或創腔2~3cm處正常面板上戳孔引出,接負壓引流瓶,24小時不間斷,5~7天后根據創面情況決定是否拆除或更換、或進行植皮、皮瓣轉移等Ⅱ期處理。

  2、作用機制

  綜合文獻報道[5]VSD作用機制主要有:作為創面與引流管的中介,引流從點到面做到全創面引流,改變了傳統創面和(或)創腔的引流方式;負壓吸引結合沖洗保證引流通暢和創面處於相對乾淨的環境,清除壞死組織,減少創面的細菌量(因細菌在負壓下不易存活);

  利於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減輕創面肉芽組織腫脹,增加創面血流量;促進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進入創面,起到抗感染、促進膠原合成作用;使創腔周圍組織緊密地貼附,加快創腔癒合;負壓吸引作用於細胞膜,使之擴張、扭曲,將資訊轉導給細胞核,通過訊號轉導,引起細胞分泌前癒合生長因子,包括血管增殖因子,從而刺激組織生產更多的新生毛細血管。

  3、VSD的應用基礎研究

  結合臨床大量病例觀察,已從細胞分子水平部分闡述了損傷創面使用VSD對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加快創面癒合的機制。Debus等[6]發現創面分泌物中,各種生長因子表達是增加的,這些因子的相互協調是傷口癒合和使組織形態學完全恢復的必要條件,而在二期和延遲癒合中,這些因子作用是紊亂的。

  4、臨床應用研究

  VSD使創傷後急、慢性創面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已廣泛應用於創傷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燒傷科。將VSD作為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的一種新治療模式,選擇那些嚴重創傷後大面積軟組織缺損和/或感染、按常規處理及清創後存在不能或不宜閉合的軟組織創面或創腔的病人,在急診或非急診清創後應用VSD,對加速創面癒合、促進損傷組織生長是有益的。

  具有減輕或預防創面的感染、加速創面癒合、減輕病人疼痛、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加患者依從性、縮短治療時間、減輕醫生護士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等優點。Polykandriotis等[4]創新性地將VDS應用於9例手外傷病人中,認為VSD能治療或預防手部缺損創面感染,減輕區域性的疼痛。

  姚元章等報道了VSD廣泛應用於各型創傷後存在較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撕脫和創面慢性感染病人316例(341個創面),涵蓋了交通事故傷、工程事故傷、墜落傷、刀砍傷、槍彈傷及爆炸傷等所有傷型;創面解剖分佈於頭、軀幹、四肢;新鮮創面190例,陳舊性及感染創面126例;創面6cm×10cm~20cm×90cm大小不等;平均使用VSD為9天。

  341個創面中,直接通過VSD治癒32個,植皮關閉210個,採用遊離皮瓣關閉24個,區域性轉移皮瓣關閉41個,二期縫合34個。316例病人中,隨訪3個月以上286例,隨訪率90.5%。病人生存質量優123例(43.00%),良105例(36.71%),中51例(17.83%),差7例(2.46%)。

  近4年來採用VSD加外固定器治療四肢嚴重開放性骨折63例,清創後骨折用Orthofix單邊外固定器固定,創面或創腔內用Vacuseal材料覆蓋,接負壓封閉吸引,6~10天后二期縫合、植皮或皮瓣轉移。創面均癒合,淺表感染3例(4.8%)和針道感染13例19針(7.5%);骨折癒合53例(84.1%),延遲癒合或不癒合10例(15.9%)。

  平均癒合時間為6.5個月。認為VSD方法結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四肢嚴重開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穩定骨折的同時,能安全有效地封閉創面,縮短二期創面修復時間,促進骨折癒合,減少併發症;其方法簡單有效。

  5、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VSD適應於大面積軟組織缺損創面和(或)創腔;大的血腫或積液清除術後;骨筋膜室綜合徵切開減壓術後;開放性骨折伴有軟組織缺損、可能合併感染者;急慢性骨髓炎需開窗引流者;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致小腿慢性潰瘍,骶尾部壓瘡患者;體表膿腫和感染切開引流術後;手術後切口感染、裂開;肝膿腫、脾膿腫及腹膜腔或腹膜後膿腫或感染;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合併感染者的腹腔引流;

  消化道吻合術後有可能破裂者;肝膽胰外傷或手術後,需防止血液、膽汁、胰液外滲和積聚者;手術後殘腔較大不易消滅,有積液可能者等。VSD禁忌證:傷口有癌症存在、有明顯的溼性壞疽改變、傷口有乾性焦痂、未經治療的慢性骨髓炎、正在出血或滲血的傷口、直接用於暴露的血管神經及臟器。

  使用VSD的注意事項:

  (1)強調早期合理應用,對有明顯適應證的患者早期使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而對創面小、無明顯感染或無嚴重感染威脅的病人,則需權衡利弊,不應盲目濫用;

  (2)VSD使創面處於負壓、相對隔離狀態,抗厭氧菌治療不應忽視;

  (3)防止發生負氮平衡,VSD每天吸出的滲出物中含大量蛋白,應注意監測、計算並及時補充營養需要;

  (4)避免吸引管道連續負壓吸引後發生塌陷,或因封閉漏氣導致負壓丟失,應及時更新管道或重新封閉,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定期消毒面板,更換生物透性薄膜:

  (5)生物透性薄膜的透氧及透溼效能有限,而且毛囊、皮脂腺的細菌可逐漸移到面板表面,故需定期更換和消毒。需要指出:VSD作為創面治療的創新性措施,亦有一定的侷限性。在應用治療3周後仍無效或無明顯改善應重新評價,如能夠排除是患者自身因素影響所致,就應更換治療方法,但當創面出現病情惡化,即使不到3周也應更換治療方法。

  6、展望

  VSD作為一種新的創面修復的前沿技術方法,使得急性創面和慢性創面的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美國已成立了專門的負壓創面治療中心,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我科引進該方法後,在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治療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創傷學的發展,VSD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方法和材料的不斷改進,其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不但給醫生提供了一種創面封閉或修復的簡單、經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也給無數病人帶來福音。其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