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HCV)的感染是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的。目前注射毒品已成為發達國家近年來獲得性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HCV基因型主要有六種,我國HCV基因型以Ⅰb型為主,此型別感染者對干擾素應答較差,較其它基因型病情嚴重,更易發展成肝硬化。
目前全世界推薦的標準治療方法為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PEG-IFN聯合利巴韋林(RBV)的治療療程和反應具有基因型特異性。基因Ⅱ或Ⅲ型可獲得8o%-9o%持續病毒應答(svR),而基因I型僅可達到50%-60%SVR。
現行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療程是依據基因型確定。基因Ⅰ型患者採用PEG-IFN聯合RBV治療48周,基因Ⅱ型或Ⅲ型採用PEG-IFN聯合RBV治療24周。基因Ⅰ型患者治療12周時,未獲得完全早期病毒學應答(cEVR)或部分早期病毒學應答(pEVR,即12周時病毒載量下降≥2 log10 拷貝/ml而未實現HCV RNA轉陰),則提示獲得SVR的可能性很小,建議停藥。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病毒在可檢測限水平以下的治療時間,是判斷療效的重要因素。通過在4周和12周時進行檢測,判斷患者的應答情況,從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這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即強調慢性丙型肝炎的個體化治療。
目前處於臨床實驗的其它抗HCV藥物
白蛋白乾擾素
白蛋白乾擾素(Alb-IFN)是一類新的大分子物質修飾的干擾素,其半衰期較PEG-IFN 更長,I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Alb-IFN治療組的SVR率維持較高,且複發率降低。但是,Alb-IFN治療組中因不良事件導致停藥的事件,較PEG-IFN組增多。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NS5B)抑制劑valopicitabine,它是具口服生物活性的新型核苷類似物NM-107的前藥,可直接抑制HCV病毒聚合酶,並可結合到生長著的雙股病毒RNA上,從而中止RNA鏈的延長。在可耐受劑量下,本品可降低病毒負荷,甚至使其降到檢不出的水平。在臨床試驗中,本品單獨或與干擾素聯合治療均顯現出抗HCV-1感染活性,可降低HCV RNA病毒負荷。且體外和體內試驗顯示。本品與干擾素聯用可產生協同抗病毒作用。
利巴韋林(RBV)前體藥vimmidine主要在肝臟代謝。目前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貧血發生率較利巴韋林低,但SVR亦較利巴韋林率低。可望用於不能耐受利巴韋林者。
levovirin是一種第2代RBV左旋對映體,它保留了免疫調節作用,能在體外增強Thl的細胞因子反應,在體內可以刺激機體產生廣譜的抗病毒狀態,並具有比RBV低得多的不良反應,在紅細胞中幾乎不見積累。可能是因levovirin不會在紅細胞內被轉化為單、二、三磷酸中間物之故。現已通過I期臨床試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