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初診癌症患者疼痛發生率約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發生率約為60%-80%,其中1/3的患者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緩解,患者將感到極度不適,可能會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鬱、乏力、失眠、食慾減退等症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自理能力及整體生活質量。癌症疼痛普遍存在,規範治療刻不容緩,衛生部決定於2011-2013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建立活動,經專家醞釀,近日又釋出了《癌症疼痛診療規範》“規範”概括了癌症疼痛治療的各個方面,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癌痛病因、機制及分類,對於各個專業的醫生迅速瞭解癌痛的基本情況很有幫助。“規範”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癌痛評估的原則和方法,並提出癌症疼痛評估應當遵循“常規、量化、全面、動態”評估的原則。規範將數字分級法(NRS)、面部表情評估量表法及主訴疼痛程度分級法(VRS)三種方法列為癌痛量化評估方法,並推薦了《簡明疼痛評估量表(BPI)》,根據不同患者文化水平、認知程度,便於從不同的角度來定量和定性診斷癌痛,實現精確評估從而為癌痛治療提供基礎。
將癌痛治療從病因治療、藥物止痛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三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病因治療:即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等方法,針對癌症患者給予抗癌治療,有時可能解除、緩解癌症疼痛。
二、藥物止痛治療:倡導癌痛藥物止痛治療的五項基本原則如下:
1、口服給藥:口服為最常見的給藥途徑。對不宜口服病人可用其他給藥途徑,如嗎啡皮下注射、病人自控鎮痛,透皮貼劑等。
2、按階梯用藥: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痛三階梯止痛治療指南為指導,根據患者疼痛程度,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強度的鎮痛藥物。
3、按時用藥:指按規定時間間隔規律性給予止痛藥。按時給藥有助於維持穩定、有效的血藥濃度。
4、個體化給藥: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緩解藥物劑量,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使用阿片類藥物時,由於個體差異,阿片類藥物無理想標準用藥劑量,應當根據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夠劑量藥物,使疼痛得到緩解。同時,還應鑑別是否有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性質,考慮聯合用藥可能。
5、注意具體細節:對使用止痛藥的患者要加強監護,密切觀察其疼痛緩解程度和機體反應情況,注意藥物聯合應用的相互作用,並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儘可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非藥物治療:用於癌痛治療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療、經皮穴位電刺激等物理治療、社會心理支援治療等。介入治療是指神經阻滯、神經鬆解術、經皮椎體成形術、神經損毀性手術、神經刺激療法、射頻消融術等干預性治療措施。硬膜外、椎管內、神經叢阻滯等途徑給藥,可通過單神經阻滯而有效控制癌痛,減輕阿片類藥物的胃腸道反應,降低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介入治療前應當綜合評估患者的預期生存時間及體能狀況、是否存在抗腫瘤治療指徵、介入治療的潛在獲益和風險等。
止痛治療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癌痛的規範化治療需要腫瘤內、外科、疼痛、放療、麻醉等學科的密切協作,並應當有針對性的開展止痛知識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家屬、包括醫務人員對疼痛治療的認知水平。隨著“規範”的釋出必將進一步規範我國癌痛診療行為,完善重大疾病規範化診療體系,提高醫療機構癌痛診療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進一步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