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康復是通過制定合理的運動、心理處方和安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範圍,用以指導患者的臨床治療,促進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減少心臟事件的發生,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包括運動康復和心理康復為主。本篇主要討論運動康復。
一、運動康復:
1、運動康復的原則:
(1)個體化原則:
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及評估結果,選擇個體化的運動處方;
(2)運動型別:
推薦有氧運動訓練。強度可逐漸增加至中等強度,即40%-60%最大攝氧量(4~6METs);形式上自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等,逐步升級。早期應當避免競技體育專案,因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可能導致猝死發生率增加。
(3)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和頻度的設定:
運動強度對運動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直接的影響,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運動的靶心率控制運動強度。運動適宜心率=170(180)-年齡(歲),60歲以上或體質較差的中老年人用170一年齡;還有一種計算方法:以最高心率×(40%-85%)作為靶心率,其中最高心率=220-年齡(歲)。運動持續時間要求每次45~60min,包括15min熱身、20-30 min有氧運動、l0min冷靜期,以及5-10min放鬆期。運動頻度每週3-5次為宜。
2、階段法康復:
(1)急性階段康復治療方案:
急性康復治療常在監護恢復病房、普通病房進行,恢復良好,行早期PCI。其主要內容包括早期活動和早期離床(心肌梗死3-7天后),並控制活動強度在低水平,即大約為1~2代謝當量。這些活動包括個人生活、進食、床邊大小便、簡單的上下肢被動和主動練習及床邊椅坐位等。活動時以不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心率不低於50次/min或高於120次/min,不出現不適症狀,心電圖沒有缺血改變為宜。我國併發症AMI患者均採用2周的康復程式治療。此階段康復可促進心臟功能恢復和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2)早期恢復階段康復方案:
主要針對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復,一般在病後3個月內進行。心肌梗死11-12周,患者多能完成二級梯雙負荷,相當於6-7
METs,即可進入社群康復治療程式。在此階段,醫務人員的任務主要是幫助患者制訂運動方案,安排患者定期進行康復運動,記錄具體執行情況,評價提高康復效果等。
(3)恢復階段康復方案:
恢復階段康復應持續至第二階段後6~9個月。主要任務是:協助患者將已改變的生活方式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內容包括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開展職業前訓練、提高生活質量等。
(4)應當降低康復進度的情況
冠脈多支病變未完全血運重建,出現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內血栓、心肌梗死麵積大的患者應當運動康復應當謹慎,逐步進行。牢記“因人而異,逐步推進”,過早,過分激進的進行鍛鍊可能導致心臟損害。應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
3、具體實施方案:
運動康復方案不應僵化,強調個體化,首先是安全。如果運動時間超過3~5
min,則需要採用較低強度(40%-50%峰值氧攝入量)。可以採用小肌群抗阻訓練,但強調小負荷、短時間、小運動量。推薦採用25%-35%最大呼吸壓的抗阻吸氣肌訓練(20-30
min/d)以增加呼吸肌耐力。高強度有氧訓練、間斷性訓練和抗阻訓練的安全性已經得到證實,可以有顯著的生理和心理改善,運動耐力提高,心臟功能和骨骼肌功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外周血流改善,神經控制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心臟運動康復強調個體化、循序漸進、堅持系統性和長期性。
運動前評估:
靜息狀態下心悸、氣促、胸痛、心律失常、心電圖示心肌缺血動態改變,均不能急於進行心臟運動康復。注意,心肌梗死後心電圖會長期動態恢復,應當結合數次心電圖改變動態分析是否仍存在缺血,或者僅是心臟恢復的表現。平板運動試驗可以提示心臟恢復狀態,和患者可以安全耐受的運動強度、時間,且無創、價廉,患者容易接受,是目前比較推崇的評估方式。
穩定的運動訓練方式:
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等。訓練的頻率:損害較重的患者建議進行5~10 min的短時多次日常訓練;功能良好的患者建議更長時間(20~30 min)的訓練,3~5次/周。訓練的強度:主要是根據自我感覺,運動及運動後微出汗但無明顯不適;或根據運動後心率不超過100~110次/min並能在5min內恢復到運動前水平。有氧能力和症狀的改善一般發生在訓練後第四周;體力和心肺引數分別在16周和26周達高峰,然後達平臺期。
注意定期可行動態心電圖檢查,除外可能存在的無症狀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存在,保證運動康復的安全進行。
4、運動與心理康復相結合:
可結合患者病情、合作態度、社會地位和環境情況,制訂一個患者所樂於接受,與其願望、生活習慣相適應的合理的方案,取得患者家庭的合作,將康復醫療、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結合起來,幫助患者重返社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