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一類非進行性、不可逆的病變,如症狀出現較早,往往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至今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重在預防。腦癱一經發生,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使幸福、溫馨的家庭失去了歡樂,對於患兒本身來說,更是一種磨難和痛苦。為此,積極預防腦癱的發生,實是全社會和家庭的共同願望。
腦癱可發生在出生前、出生時和出生後,並以圍產期發生率為高。預防腦癱發生,應緊緊圍繞這3個階段開展工作,並把預防的重點放在圍產期上。
一、出生前的預防
腦癱發生的原因十分複雜。有報道說,80%的腦癱可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但至今仍有15%--20%的病例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在整個妊娠過程中,特別是產前的3個月內,任何致病因素如果影響到胎兒大腦的形成和正常發育,都可導致腦癱的發生,其中胎兒腦部缺氧、血液灌注量不足,是腦癱形成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在該病發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注重婚前保健:
預防腦癱,應從婚前開始,實行婚前保健。婚前保健包括: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病知識的指導;有關婚配、生育等問題的諮詢及男女雙方可能患影響結婚和生育的疾病進行醫學檢查,提出醫學意見。對不宜生育的應根據《母嬰保健法》規定,採取必要的措施。據報道,患糖尿病的母親所生的嬰兒,其先天性畸形的發生率要比健康婦女多2-200倍,在這些先天性畸形兒中,中樞神經系統畸形佔著相當大的比例。婚前保健為優生打下了基礎,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避免和減少遺傳疾病、先天性缺陷,防止和阻斷遺傳病延續的一項重要措施。生育的年齡應當根據我國的國策規定嚴格執行,不能過早,但也不宜過晚 。有報道稱,在染色體異常中,大多表現為愚型。婦女生育年齡在20-25歲時,其危險度為1/2000;而生育年齡超過45歲時,危險度可達1/50。從 中可見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與婦女的生育年齡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婦女的生育年齡宜在35歲以前好。
(二)做好孕期保健: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已婚婦女在受孕後280天中,是胎兒在母體內吸收營養,逐漸發育成長的過程,遺傳、感染、營養不良以及其它理化因素,均可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或致先天性缺陷,因而整個孕期的保健對於母嬰的健康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別在妊娠後期,這種保健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1、定期產前檢查
孕婦定期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產前檢查,是保障母嬰健康的重大措施,亦是保證優生優育的良好舉措。在檢查時,可由醫生向孕婦及其家屬提供衛生、營養、心理等方面的指導,瞭解胎兒發育情況,同時還可及時糾正乳頭凹陷,講授母乳餵養的優越性和操作技巧,為產後一個月內成功地進行純母乳餵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患有嚴重疾病或接觸了致畸物質,妊娠後可能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孕婦健康和胎兒正常發育的,醫生應給以醫學指導,避免懷孕。若在檢查中發現胎兒患有嚴 重的遺傳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孕婦患有嚴重疾病,繼續妊娠會嚴重危害孕婦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均應遵照《母嬰保健法》之規定,妥善處理。在妊娠後期,這種檢查要頻,以及時瞭解母親和胎兒的健康狀況,糾正異常胎位、如孕婦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症,應視其程度,選擇門診或住院治療,以保護母嬰安全。對孕婦進行營 養和預防感染指導,避免不必要的X線照射。研究顯示,胎兒的中樞神經中分化活躍的細胞,對X線的損傷十分敏感,可使胎兒發生染色體異常的危險性增加,在妊娠的頭3個月內應特別注意。此外,孕婦應避免接觸有毒物質,不能過度飲酒,否則 也會使胎兒的腦部受到損害。
2、增加營養
孕婦因自身和胎兒發育之需要,消耗比一般人要大,故營養素的供給必須充足、豐富,這在妊振的最後3個月中尤為重要。妊娠後期,胎兒的發育不但迅速,而且又是大腦發育的關鍵 時期,及時為孕婦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核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對胎兒的正常成長意義重大。研究表明,孕婦營養不良常常導致低體重兒出生或胎兒的腦發育不良,從而引起腦癱。缺碘母親所生的嬰兒往往有神經系統缺陷表現。母親缺鐵除引起自身貧血外,還可影響嬰兒 的智慧。為了防止胎兒的腦發育不良,孕婦必須特別注意營養,不偏食、挑食、葷素要合理搭配,粗細糧輪食。孕婦不要擔心"營養好,胎兒就大,生不下來"而故 意節制飲食。對於嘔吐較頻的孕婦,應少吃多餐,以供給儘量多的營養物質,有利於胎兒的發育。
3、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胎兒期腦發育極為迅速,如果發生先天性感染,如風疹(在妊娠早期)或弓形蟲病、李司忒氏菌病(在妊娠晚期),都可導致嚴重的腦癱。因孕期發生感染而致胎兒大腦受到損害,這 在發展中國家是很常見的。目前認為,弓形蟲、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能使胎兒畸形,造成先天性缺陷。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新生兒約有1/3出 現中樞神經病變,從而發生小頭畸形和腦鈣化。先天梅毒亦能引起胎兒的腦損害。為此,孕婦在整個孕期避免感染性病症的發生,對預防腦癱是很重要的。平時,孕婦不宜經常去公共場所活動,特別是風疹病毒流行時節,妊娠頭3個月內婦女須更加留意,以免感染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孕婦一旦發生了感染性疾病,要及時醫 治,但應謹慎用藥,藥物可以治療疾病,但若使用不當,又可成為致病因素;孕婦如濫用或大劑量應用某些藥物,還可導致胎兒畸形。藥物的致畸作用一般與妊娠時間(即藥物的敏感期 )、藥物的種類、劑量和孕婦的個體差異有關。從胚胎髮育開始到妊娠的第18天-8周,是胎基的分化階段,如果在這時候母親用藥不當,就會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有致畸的危險;當胎兒的器官分化完善或開始胎動時,這種畸形發生率已大為減少。由此可見,藥物致畸的時間主要在妊娠的頭兩個月內。在此期內如需用藥,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不可濫用或盲目投服,以避免胎兒先天性缺陷的發生。據目前所知,抗惡性腫瘤藥物(如氨甲蝶呤、6-MP、5-FU、環磷醯胺 等)、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撲癇酮等)、大劑量的可的鬆,均可使胎兒產生畸變。
此外,反應停、D860、阿司匹林等可導致流產、死胎、發育不 全、青黴素和四環素類藥物在動物實驗也證實有致畸作用。藥物的劑量與致畸作用有顯著關係,一般說,劑量越大,致畸率越高,但平時常規的用藥量對胎兒無顯著的毒性作用。此外,婦女妊娠前如有糖尿病等疾病,應積極進行治療,待病情控制後受孕;孕婦應避免腹部外傷,預防胎兒受損。
二、圍產期的預防
所謂圍產期,是指孕滿28周到嬰兒出生後7天的這一時期。在此期間中,母嬰保健質量的好壞,與腦癱的發生與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出生:
新 生兒體重過低是腦癱的一個重要因素,應儘量避免早產。早產兒指妊娠不滿37周出生的嬰兒 。由於提早娩出,嬰兒中的大多數為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體重在2500g以下) 或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體重在1500g以下)。早產兒的發生率約佔全部新生兒 的5%--10%,他們體內臟器功能發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很差,生活力極低,生命十分脆弱,因而是一組極危險的人群。國內外多數醫學家認為,低出生體重兒的致死原因很多,主要是腦室內出血和肺透明膜病,有幸生存下來也往往有神經系統發育缺陷或智慧低下,病殘兒童竟佔其中的14%。在有腦癱的新生兒中,約 40%是低出生體重兒。如在妊娠5周以後,宮內胎兒出現發育遲緩,那麼發生腦癱的危險性極大。早產是低出生體重兒的主要原因,預防早產發生,就能大大降低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發生早產的原因頗多,而孕婦的營養差、勞動強度大恐是其主要的因素,這是因為母體代謝失調、缺氧導致了胎兒發育障礙。引起早產另外 一個原因是有異常產科情況或胎兒在胎內發育不良。研究表明,孕婦高血壓病、產前出血、先天畸形極易發生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此外,過度飲酒、接觸有毒物質、外傷等都能導致早產發生。資料還表明,多胎妊娠的腦癱發生率較單胎妊娠為高,這可能與低出生體重有關。研究證實,孕酮可治療早產,且簡便 、安全、據報道,其有效率可達90%,可使分娩推遲6-7周;此外,超聲波檢查胎兒的雙頂徑和腹圍可以預測胎兒體重。據稱,用該方法預測的體重與實際出生體重十分接近。若發現胎兒宮內發育遲緩,體重不足,應查明原因,給予針對性處理,以防止低體重兒的出生。與低出生體重兒相對應的系巨大兒(出生時體重超過 4000g),亦是應當防止發生的。巨大兒的主要危險是難產和窒息,同樣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腦癱的發生。
(二)預防窒息和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的原因主要為產科原因和窒息缺氧。宮內窒息、臀位產、產鉗助產、頭盆不稱、過期妊娠、臍帶繞頸等均可使圍產兒發生窒息、缺氧。大腦對缺氧十分敏感,缺氧時,腦細胞發生水腫,血管內皮的滲透性和脆性增大,促成腦血管的損害,血液外溢,造成顱內出血;長時間的缺氧,還可使神經細胞變性、自溶壞死,或致腦血管閉塞,這些都能導致腦癱、智力落後的發生。有學者對58例足月新生兒出生後因窒息引起痙攣的患兒進行了研究觀察,其中14例死於新生兒期, 25例(43%)顯示有腦損傷的後遺症。研究還證實,腦損害的程度與窒息時間的長短有密切關係,窒息時間為1分鐘,嬰兒的智力就會受到影響;若窒息時間 10-45分鐘,嬰兒往往成為白痴或腦癱。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之內發生窒息痙攣的,約一半預後不佳。窒息後發生痙攣的持續時間長短也與預後有關:痙攣在兩天內消失的,預後較好;3-7天停止的,預後就差;若痙攣持續時間7天。
以上,幾乎全部有神經系統障礙表現。綜上所述,預防圍產兒窒息、顱內出血在防止腦癱的發生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預防的要點主要有:
1、加強對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對篩查出來的高危孕產婦或高危新生兒要送到醫療條件好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監護,保障母嬰健康。
2、孕婦要及時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產前檢查,接受醫生的科學指導。要及時治療貧血、營養不良、糾正異常胎位,積極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症,防止胎兒宮內窒息、早產和低體重兒出生,特別是妊娠後3個月,產前檢查要頻,以便及時發現情況,作出處理。
3、提高產前質量,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耐心開導孕婦分娩時切忌緊張、恐慌,以防羊水堵塞,胎糞吸入,亦可防止難產、臍帶繞頸。要認真觀察每一產程,決定正確的分娩方式,儘量避免產鉗助產;對巨大兒或頭盆不稱者,要預先做好剖宮準備,以減少窒息發生。
4、兒科醫生進產房或手術室,與產科醫護人員聯手進行對窒息兒等高危患兒搶救,使窒息和痙攣持續時間儘可能地縮短,以減輕或消除新生兒的腦損傷。
5、 積極搶救有窒息的新生兒,使其腦損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搶救步驟一般分為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氣管內插管人工呼吸、糾正心衰和改善迴圈及應用藥物等4部分。有報道,溫水浴對治療新生兒窒息療效頗佳,又無副反應,值得一試。其方法為:清除窒息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後,將其浸於42攝氏度左右的溫水浴盆中(面部和臍部露在溫水之上),經1-5分鐘,嬰兒面色即可轉為紅潤,心跳、呼吸恢復。隨後,從 浴盆內取出嬰兒,擦乾其身上水珠,保暖並結紮臍帶。據稱,對Apgar評分得4-7分者,溫水浴療法均有效,無須再作其它治療;對小於3分者,須給予吸 氧、人工呼吸 等綜合處理;對已經使用了吸氧等處理療效不佳者,也可改用溫 水浴療法,效果亦相當滿意,但窒息持續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使腦損害加重。
(三)防止高膽紅素血癥:
任何原因使新生兒體內的血清膽紅素值增高,並超過了生理範圍,均可導致腦基底核黃疸,影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以至危及小生命,這種疾病就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核黃疸或膽紅素腦病。一般將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340umol/L(20mg/dl)作為生理範圍的上限,超過這一數值,發生核黃疸的危險性就大大增加。由於新生兒的日齡大小、成熟程度及血腦屏障通透性等差異,對於每一個嬰兒來說,血清膽紅素的生理範圍亦 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在上限之下即發生核黃疸,有的超過上限值亦無神經系統異常表現。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主要有產科因素、孕母因素和圍產兒自身的因素,一般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有資料表明,地區與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有關,我國新生兒血膽紅素值幾乎是西方國家同齡兒的2倍。母嬰血型不合是引起我國新生兒核黃疸的主要原因。鑑於我國人群中極大多數為Rh陽性,且國家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故由Rh溶血癥引起的核黃疸已較少見到,而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黃疸得臨床上則十分常見,然而這種溶血癥的血清膽紅素值一般不太高,只有少數患兒超過生理範圍,因而核黃疸在國人中的發病率不是很高,但一旦發生,即可導致不可逆的腦部病變之可能。
預防高膽紅素血癥的方法主要有:
1、預防早產。早產兒由於臟器發育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及時地處理膽紅素,故容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黃疸不僅發生較早,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程度也重。
2、妊娠高血壓綜合症、胎兒宮內窒息、異常分娩可使嬰兒的血清膽紅素增高。有人作了統計,在 514例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中,產科因素佔27.6%,為此,搞好產前檢查,預防和積極處理各種產科因素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重要一環。
3、孕婦要慎用磺胺類、水楊酸類、維生素K等藥物。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癥,母親血型多為"O" 型,子代血型則往往為"A"型,故當血型為"O"型的母親懷孕時,更加註意不用或少用有關藥物,以免加重新生兒的黃疸程度。
4、至於"母乳性黃疸",並非為母乳餵養的絕對忌症,如新生兒黃疸不深,僅僅表現為黃疸持續時間 較長,可繼續餵哺母乳;若黃疸逐漸加重,可在光療的同時餵哺母乳,或停止餵哺3-5天,待黃疸消退後繼續用母乳餵哺。
5、新生兒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臍炎、肺炎以及缺氧、出血、酸中毒、低血糖等均會導致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應當盡力防止,一旦發生,應及時治療。
6、若黃疸不斷加深,並有拒食、雙眼凝視、抽搐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避免或減輕高膽紅素血癥對嬰兒中樞神經造成的永久性損害。
三、出生後的預防
產後預防腦癱的重點是防止嬰兒的各種感染。嚴重感染引起或併發的腦炎、腦膜炎、腦膜腦炎以及腦外傷、腦代謝紊亂性疾病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腦損害。
(一)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新生兒脫離母體來到人間,器官內臟的發育均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感染性疾病;又由於面板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高,面板、粘膜稍有破損,細菌、病毒就會進入血液迴圈生長繁殖,從而釀成敗血症和病毒血症,進而成為腦炎、腦膜炎,使腦受到損害,導致腦癱的發生。為此, 積極預防新生兒期的感染性疾病,對於降低腦癱的發生率有著重要意義。
1、實行住院分娩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可發生在宮內、分娩時,也可發生在產後,實行住院分娩,可減少感染的機會。
2、 注意保護新生兒嬰兒的面板 完整的面板和粘膜是人體阻止病菌入侵體內的第一道防線,一旦面板、粘膜破損,病菌就會乘機而入,使人致病。要經常給新生兒洗澡、揩身、保持面板清潔、乾燥; 給新生兒穿的衣服要求柔軟、吸水性強;不給新生兒佩帶金屬物或在衣服上插縫針,以免損傷面板。 我國部分農村有挑割面板、粘膜的習慣,用以"治療"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馬牙,人為地破壞新生嬰兒面板、粘膜的完整性。對這種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應予禁止。當發現新生兒面板有破損、糜爛或化膿時,應當及時治療。
3、保持新生兒臍部的乾燥、清潔 新生兒的臍部是病菌進入體內的重要門戶,故應經常保持乾燥、清潔、切不可小視。如發現臍部有粘液或膿性分泌物,臍周面板紅腫,表明臍部已有感染,應當積極治療。
4、密切觀察黃疸的消長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後3天開始出現,持續約7-10天完全消退(未成熟兒可延到2-3周才消退),黃疸不很深。黃疸出現過早、於出生後2天 即出現,並逐漸加深,持續時間又長,均可能為病理性黃疸,應查詢原因,及時治療。
5、注意觀察前囟 前囟是反映顱內病變的一面鏡子,需經常觀察。正常的前囟出生時約為2.5cm× 2.5cm大小,微凹陷或平坦,有搏動。若前囟上抬、緊張,則見於發熱或顱內有病變。前囟約在1- 1.5歲時完全閉合,若閉合過早(3個月內時間閉合),則可能為大腦發育不良,過遲閉合,除見於佝僂病外,還是腦積水的一個重要表現。
6、實行母乳餵養 母乳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含有許多免疫物質和抗感染因子,這是其它乳品所不具備的。事實證明,用純母乳餵養4-6個月的孩子,其呼吸道感染、腹瀉、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發病明顯比人工餵養兒少。要根據促進母乳餵養成功的十點措施,努力建立愛嬰醫院,不斷提高母乳餵養率,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
(二)、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
高熱驚厥好發生於6個月到3足歲的嬰幼兒,多在高熱驟起的24小時內出現,患病率約為3%-- 5%。當體溫降至39攝氏度以下時,驚厥往往停止,神志轉清。驚厥持續時間短則數秒鐘,長的可達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過去,一直把高熱驚厥視為良性驚厥,認為這種驚厥於孩子無多大害處,智力不會受其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高熱驚厥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目前認為高熱驚厥是有特異性遺傳傾向的病症,可世 代相傳。研究表明,在發生高熱驚厥小兒中,今後有行為障礙或智力發育遲緩的約佔8%--22%,轉成癲癇的達15%--30%。一般認為高熱驚厥發作持續 在30分鐘以上或復發6次以上患兒,多數可出現癲癇和智力減退。高熱驚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佔5歲以下兒童驚厥發生率的一半,複發率約在35%。驚厥發作時,小兒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態,導致腦功能紊亂,因而對小兒的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驚厥持續時間在半小時以上或反覆發作者,腦細胞受損更嚴重,因此認為小兒高熱驚厥系"良性驚厥"、"預後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為了減少因高熱驚厥所致的腦損傷,對兒童(特別是嬰幼兒)進行高熱驚厥的預防性治療 是完全必要的。對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當體溫上升到≥38.5℃時,就應開窗通風、鬆解衣服散熱,或口服家中備用的退熱藥。但是這種預防性治療只是對症,不能使癲癇的發病率下降。近來有人提出口服安定以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方法是:當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因病體溫逐漸上升時,就給其口服安定糖漿劑或片劑,劑量為0.2-0.5mg/kg.次,若8小時後依然高熱不退,可給服第2次安定(劑量與第1次同),若高熱超過24小時,驚厥一般就不會發生,因而也不必 投服安定。這一治療方法除能有效地控制驚厥的發生外,而且還能減少高熱驚厥的複發率,從而使癲癇的發病率得以減少。筆者認為,口服安定的同時應用小劑量的退熱劑,退燒、止驚的效果更佳。對於高熱驚厥發作頻繁或持續時間較長的患兒,也有人提出服用2年上抗癲癇藥,以減少癲癇的發病。
(三)、正確對待腰椎穿刺:
進行腰椎穿刺,從脊髓蛛網膜下腔抽取少量腦脊液化驗檢查是正確診斷以至治療顱內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專案,儘管目前醫學技術進展很快,但CT、X線、B超等檢查 手段還無法完全取代這種檢查方法。至今,不少家長仍對必要的腰椎穿刺顧慮重重,擔心檢查後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等等,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恰恰相反,孩子患了腦炎、腦膜炎,如果不進行這種檢查,就無法瞭解疾病的性質、病情和治療藥物的優劣,只有盲目投藥,很難徹底治癒,包括腦癱在內的各種後遺症便會接踵而 來。腦脊液由大腦腦室脈絡膜叢產生後在腦和脊髓周圍迴圈,它的作用是保護腦和脊髓不受外來力量的衝擊而損傷。據測算,成人每天產生約500ml的腦脊液的 同時,又有相同數量的腦脊液被吸引到血液內,使之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為診斷疾病,需要抽取少量腦脊液用於檢查,絕不會影響腦脊液對腦的保護作用。從腦脊液檢查結果瞭解疾病的性質和病情可為正確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從而減少了顱內疾病後遺症的發生。為此,家長應正確對待腰椎穿刺,密切配合,共同為腦癱患兒 的健康負責。
(四)、防止病程長引起的情緒變化:
由於腦癱患兒有體力活動的限制,在教育方面不易全面發展,出現繼發性感染的機會又較多,因而大多數病兒有一定的生活困難,常常影響其情緒和精神發育。為了防止行為異常變化,要進行 特殊教育職業訓練,並應充分加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四、改善環境衛生
小兒出生前在胎兒期的感染及出生後新生兒的嚴重感染是發生腦癱的主要原因,故改善環境衛生以預防腦癱的發生愈來愈受到重視。
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包括:大氣的汙染,諸如工業企業燃料的燃燒及生產過程中廢氣的排放,生活爐灶與採暖鍋爐汙染物的排放,交通運輸工具廢氣的排放等;水汙染主要有工業廢水、生活及農業汙染水排放;還有化學性或生物性的土壤汙染,育齡婦女的工作環境汙染,如經常接受X線的輻射及長期接觸有毒物質等。有害物質通過空氣、飲水和食物進入人體,作用於母體,影響胎兒的生長髮育。環境中的致畸物質,通過妊娠中的母體干擾正常胚胎髮育過程,引起胚胎髮育異常,導致流產、先天畸形和其它生理功能缺陷。環境因素可直接影響生殖細胞和胚胎的健康發育,又可影響遺傳素質,故研究環境因素對機體的遠期效應,探索出缺陷的環境原因,從而採取預防措施,提高人口質量,預防腦癱,有著重要的意義。
針對於此,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做到:
1、保護環境,防止汙染。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消除環境汙染,加強對工業廢水、廢氣、交通工具尾氣的管理,創造清潔、優美、舒適的環境條件。
2、對孕婦的居室經常進行消毒處理,改善生活環境衛生,使孕婦生活於清新的環境之中。
3、對孕婦及腦癱患兒的飲用水及食物經常消毒處理。
4、保持腦癱患兒居室內空氣流通,溼度、溫度適宜,勿使患兒直接傷風。
5、改善妊娠期婦女的工作環境,這又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 避免孕婦長期接受X線的輻射及放射性物質。否則會引起新生兒小頭、智力遲鈍及骨骼畸形等。 因為在胚胎期中樞神經系統細胞增生活躍,對X線特別敏感,神經細胞受到干擾易引起智力遲鈍。同時X線除致畸作用外,還可引起胎兒生殖細胞突變,使基因或染色體在數量和結構上發生變化,從而使後代發生先天畸形。
(2)避免孕婦長期處於噪聲中。噪聲、震動對胎兒發育產生影響,使低體重兒及出生缺陷兒發生率增高。
(3)避免孕婦接觸鉛、汞、鎳、氯乙烯、麻醉劑、農藥等有毒物質。如在哺乳期鉛可通過乳汁輸送給嬰兒,使小兒智力發育受到影響、低能及行為異常。其它有毒物質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及致畸胎作用。
總之,改善環境因素對預防腦癱、提高人口素質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