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小兒時期最為常見的神經性損傷疾病,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以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等併發障礙。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所有的兒童腦癱患病率為1.5‰~5‰,發達國家的患病率為2‰~3‰,在中國腦癱兒童的患病率為1.8‰~4‰。
隨著新生兒醫學和圍產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中國新生兒的死亡率有明顯下降,但是,腦癱疾病作為導致兒童殘疾的重大疾病之一,卻呈現出增加的趨勢。我國現有腦癱患兒400~500 萬,按照每年有2000萬的新生嬰兒計算,全國每年就有約 3.6 萬到 8 萬新增加的腦癱患兒,數量是非常龐大的。這些驚人的數字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關注腦癱兒童的必要性。
腦癱的病因
病因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主要包括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腦病、母胎盤因素嚴重黃疸、母妊娠期感冒與炎症、煩內出血,其中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為首要危險因素。
腦癱的診斷
根據2006年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腦性癱瘓包括以下診斷條件:引起腦性癱瘓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症狀在嬰兒期出現;有時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臨床表現
可分為以下幾類:
1、痙攣型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於同齡兒童,肌張力增高。
2、不隨意運動型主要以不自主、無意識運動作為其臨床症狀特點,可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震顫等。
3、強直型症狀類似痙攣型,但程度更重,以全身肌張力增加,呈強直狀,肢體僵直,存在嚴重的運動障礙,以常伴有角弓反張狀態為症狀特點。
4、共濟失調型以小腦受損為主,以肌張力低下,平衡障礙,但無不知主運動為症狀特點。
5、肌張力低下型一般是痊攣型或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早期過渡,以肌張力低下為顯著的症狀特點6、混合型同時兼有上述兩型以上的特點。
治療
近年來各國學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除極嚴重者外均可以達到臨床治癒或使其正常化。早因為腦組織在嬰兒早期(0-6個月)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而腦損傷也處於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和異常反射還未固定,這一時期及時的治療可得到最佳治療效果。目前腦癱治療的外科術式主要包括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周圍神經選擇性部分切斷術、骨與肌肉肌腱的矯形手術、立體定向腦蒼白球毀損術等。
由於腦癱兒童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雖然發現了孩子的某些異常,但出於僥倖心理或因為對疾病的潛意識的拒絕,沒能引起足夠重視,甚至誤認為是缺鈣,致使腦癱患兒錯過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時機。雖然腦癱不能完全治癒,但可以通過一些康復及矯形手術手段,減輕致病因素造成的後果,盡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減少殘疾,提高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爭取達到能接受教育和生活自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