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呼吸科 住院醫師 楊愛民

  肺麴黴病主要由煙麴黴引起。該真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慢性病患者免疫力極度低下時才能致病。麴黴屬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空氣中到處有其孢子,在秋冬及陰雨季節,儲藏的穀草發熱黴變時更多。吸人麴黴孢子不一定致病,如大量吸人可能引起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或肺炎。麴黴的內毒素使組織壞死,病灶可為浸潤性、實變、空洞、支氣管周圍炎或粟粒狀瀰漫性病變。

  肺麴黴病的確診有賴於組織培養(病變器官活檢標本)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銳角分支分隔無色素沉著的菌絲;組織或體液培養有麴黴屬生長。如呼吸道標本培養陽性,塗片見菌絲至少連續2次;或肺、腦、鼻竇CT或X線有特徵性改變;患者為免疫力嚴重低下者應懷疑為麴菌病。免疫抑制宿主侵襲性麴黴病其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塗片、培養和(或)抗原測定有很好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用麴黴浸出液作抗原皮試,變應性患者有速髮型反應,表明有IgE抗體存在。血清麴黴抗體測定和血、尿、腦脊液及肺泡灌洗液麴黴半乳甘露聚糖測定和PCR測定血中麴黴DNA對本病診斷亦有幫助。

  肺麴黴病臨床上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侵襲性肺麴黴病

  是最常見的型別,肺組織破壞嚴重,治療困難。肺麴黴病多為侷限性肉芽腫或廣泛化膿性肺炎,伴膿腫形成。病灶呈急性凝固性壞死,伴壞死性血管炎、血栓及菌栓,甚至累及胸膜。症狀以乾咳、胸痛常見,部分患者有咯血,病變廣泛時出現氣急和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學特徵性表現為X線胸片以胸膜為基底的多發的楔形陰影或空洞;胸部CT早期為暈輪徵,即肺結節影(水腫或出血)周圍環繞低密度影(缺血), 後期為新月體徵。部分患者可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

  治療首選兩性黴素B,尤其對威脅生命的嚴重感染儘可能給予最大的耐受劑量[1-1.5mg/(kg/d)]。如患者不能耐受,首次宜從小劑量開始,每日0.lmg/kg 溶於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避光靜滴,逐日增加5-l0mg,至最大耐受劑量後維持治療。目前對療程、總劑量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可根據患者病情的程度、對治療的反應、基礎疾病或免疫狀態個體化給予。滴液中加適量肝素有助於防止血栓性靜脈炎。主要不良反應為畏寒、發熱、心慌、腰痛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但用藥過程中出現中度腎功能損害並非停藥的指徵。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體,其腎毒性較小,主要適合已有腎功能損害或用兩性黴素B後出現腎毒性的患者,劑量5mg/(kg/d)。還可選用伏立康唑、卡泊芬淨和米卡芬淨等。

  二、麴黴腫

  又稱麴菌球,本病常繼發於支氣管囊腫、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和肺結核空洞。系麴黴在慢性肺部疾病原有的空腔內繁殖、蓄積,與纖維蛋白、黏液及細胞碎屑凝聚成麴黴腫。麴黴腫不侵犯組織,但可發展成侵襲性肺麴黴病。可有刺激性咳嗽,常反覆咯血,甚至發生威脅生命的大咯血。因麴黴腫與支氣管多不相通,故痰量不多,痰中亦難以發現麴黴。X線胸片顯示在原有的慢性空洞內有一團球影,隨體位改變而在空腔內移動。

  麴黴腫的治療主要預防威脅生命的大咯血,如條件許可應行手術治療。支氣管動脈栓塞可用於大咯血的治療。支氣管內和膿腔內注入抗真菌藥或口服伊曲康唑可能有效。

  三、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ABPA)

  是由煙麴黴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疾病。對麴黴過敏者吸人大量孢子後,阻塞小支氣管,引起短暫的肺不張和喘息的發作,亦可引起肺部反覆遊走性浸潤。患者喘息、畏寒、發熱、乏力、刺激性咳嗽、咳棕黃色膿痰,偶帶血。痰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麴黴絲,煙麴黴培養陽性。哮喘樣發作為其突出的臨床表現,一般解痙平喘藥難以奏效,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典型X 線胸片為上葉短暫性實變或不張,可發生於雙側。中央支氣管擴張徵象如“戒指徵”和“軌道徵”。

  急性ABPA 需用糖皮質激素,開始可用潑尼鬆0.5mg/(kg/d),1周後改為隔日1次。對重症患者加用抗麴黴菌治療可能有效。慢性ABPA糖皮質激素劑量7.5-10mg/d。其劑量和療程根據情況決定。可酌情使用β2-受體激動劑或吸人糖皮質激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