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滑膜炎是現代醫學之病名,屬無菌性炎症好發於兒童,又稱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是臨床常見的小兒軟組織損傷疾患,發病原因可能與病毒感染、創傷、細菌感染及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有關。
目前尚未有較理想藥物,如不治癒,會引起嚴重後果。在對小孩治療上,只是靠內服中藥來進行治療,其效果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宜口服太多藥物,因而在臨床上探索不用口服,沈氏等認為外用藥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綠色療法。特對一些臨床病例進行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70例,男性49例,女21例;左髖關節40例,右髖關節50例,雙髖關節32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15歲,平均7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平均30天,有明顯外傷史者37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例,不詳者29例。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辨證氣滯血瘀型33例,風寒溼痺型24例,肝腎不足型13例。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3組,綜合組30人,中藥外敷組25人,牽引組15人。
1.2症狀體徵
單側髖關節疼痛急性發作,疼痛通常侷限在同側腹股溝、髖關節居多,常見跛行和前傾步態。患肢假性增長0.5-2cm。腹股溝中點壓痛,Tohmas徵弱陽性,“4”字試驗陽性。X線:髖關節均未見有骨性改變,但有臀小肌平直的影像可變為弧形,關節囊腫脹彭隆,頭臼內側間隙較健側加寬lmm-3mm。骨盆向患側傾斜。
1.3診斷標準
依據《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如下:
(1)有下肢過度勞累或扭傷史。
(2)年齡在3-14歲之間。
(3)患肢跛行,不願站立行走,主訴髖或膝關節疼痛。
(4)骨盆向患肢傾斜,患肢假性變長在2.5cm以內,腹股溝處壓痛,輕度腫脹,髖關節屈曲、內收、旋轉等有抵抗,“4”字試驗陽性;重者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陽性,患肢置於外展外旋位。
(5)X線攝片檢查:骨盆輕度傾斜,雙側閉孔不等,如關節積液多時,關節間隙增寬,但骨股頭無骨質破壞。
(6)血白細胞總數及血沉偶見增高,細菌培養陰性。
1.4鑑別診斷並排除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兒童風溼性關節炎及風溼熱、化膿性關節炎及髖關節滑膜結核等。
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此病雖有跛行,髖部疼痛,但病史較長,x線片可見股骨頭骨骺的變形和壓縮現象。
②兒童風溼性關節炎及風溼熱。該病也常見於兒童,也有髖部疼痛、肌肉痙攣、跛行等症狀,但其病情常呈逐漸性進行性發展,且本病多累及多個關節,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及血沉可有升高。
③化膿性關節炎。該病也常有髖部疼痛,跛行,骨盆傾斜,但其體溫高於正常,血象明顯高於正常值,而且病情較重,髖關節穿刺可抽出膿液。
④髖關節結核。為慢性疾病,病史長,並可同時表現出結核的全身症狀。
⑤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跛行明顯,“4”字試驗陽性,如為單側發病,則雙下肢不等長,但無明顯髖部疼痛、肌肉緊張、壓痛陽性,X線片有特殊表現。
2、治療方法
2.1中藥外敷
雙柏散:大黃100g、黃柏100g、澤蘭100g、薄荷100g、三七20g、紅花50g氣滯血瘀型加川芎50g,風寒溼痺型加獨活50g、伸筋草70g,脾腎不足型加淫羊藿100g。以上藥物混合研成粉狀,以蜂蜜調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敷於患處。每天一次,每次6-8個小時,用2個療程。若區域性皮膚髮紅,則把藥取下,待面板恢復後再敷。
2.2皮牽引治療
臥床休息,患肢制動,患側伸直中立位皮牽引治療,重量約1.0-2.0kg,每天8-10小時,每牽引1-2小時鬆解片刻。
2.3手法治療
患者仰臥位。助手雙手按壓在患兒的髂前上棘處固定骨盆。醫者立於患側,先用拇指彈撥,理順股內收肌群的痙攣,避免髖關節突然旋轉造成關節內壓力增加,傷害股骨頭的血液供應。放鬆痙攣後,一手握患肢踝上,另一手握膝關節。先輕輕屈膝屈髖,直到出現疼痛及不強屈,在無痛範圍內作屈伸膝、髖活動,達到患者肌肉放鬆時,突然屈曲膝、髖關節至最大的程度,停留2~4分鐘,待疼痛稍有緩解,腿長者作屈髖、內收、內旋患肢;腿短者作屈髖、外旋、外展患肢。然後再牽引力下伸直患肢手法結束。在每個組中均配合本法進行治療。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癒:無跛行,步行無痛,下蹲正常,“4”字試驗和旋轉屈髖試驗陰性,雙下肢等長,無復發者為治癒;好轉:症狀改善、體徵改善,仍有輕度跛行,或愈後復發者;未愈:症狀體徵無改善者。
3.2治療結果
治療均為2個療程,按上述標準評定,綜合組痊癒25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中藥外敷組痊癒17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8%;牽引組痊癒5人,好轉5人,無效5人,總有效率66%。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