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王坤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並易復發的慢性炎症性面板病,俗稱“牛皮癬”,中醫病名為“白H”,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紅斑、鱗屑性面板病,屬於“頑癬”範疇。中醫學記載的“乾癬”、“頑癬”、“松皮癬”、“白H”、“白H風”、“蛇風”、“白殼瘡”等病均與本病有關。

  西醫學認為,其發病與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神經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亂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本病纏綿反覆,頑固難愈,複發率高,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是國內外面板科領域重點研究防治的面板疾病之一。中醫藥在治療銀屑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療效肯定,副作用小,最能體現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

  1、扶陽療法

  1.1銀屑病臨床治療大法臨床上,中醫各家治療銀屑病的方藥及經驗不盡相同,但治療大法則基本一致。針對銀屑病血熱、血瘀、血燥、血虛等證型,分別給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潤燥、滋陰養血等治療法則。

  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方法有:

  ①趙炳南將銀屑病分為血熱型(進行期)和血燥型(靜止期) ,分別給予清熱涼血、活血的白H1號方(生槐花30 g,紫草根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30g,丹蔘15g,雞血藤30g)和養血潤膚、活血散風的白H2號方(雞血藤30g,土茯苓30g,當歸15g,生地15g,威靈仙15g,山藥15g,露蜂房15g)加減治療。

  ②張志禮將尋常性銀屑病基本分為5種證型:血熱型,方用涼血活血湯加減;血燥型,方用養血解毒湯加減;血瘀型,方用活血散瘀湯加減;溼熱型,藥用生白朮、生枳殼、生薏苡仁、生芡實、川萆Z、赤石脂、車前子、車前草、澤瀉、生黃柏、白鮮皮、苦蔘、土茯苓、生地黃、牡丹皮、六一散等;

  熱毒型,藥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草、錦燈籠、山豆根、板藍根、大青葉、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玄蔘、重樓、白花蛇舌草等。朱仁康在臨證中,根據皮損特點及其舌、脈象,將該病分為血熱風燥和血虛風燥兩證進行辨證論治,血熱風燥證治宜清熱解毒;

  選用“克銀一方”,處方:土茯苓、忍冬藤、草河車、白鮮皮、北豆根、板藍根、威靈仙、生甘草;血虛風燥證治以滋陰養血潤燥,清熱解毒,選“克銀二方”,處方:生地、丹蔘、玄蔘、麻仁、大青葉、白鮮皮、草河車各15g,北豆根、麻仁、連翹各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縱觀眾多醫家,甚少有以扶陽療法治療銀屑病者。

  1.2 何謂扶陽療法

  陽氣在人體內起著溫煦、推動、固攝的重要作用,故《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創立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其中溫法即溫扶陽氣之法,是《傷寒論》整個治療法則中始終貫穿的基本大法。

  就此在臨床上產生了扶陽一法。但不少醫家將扶陽片面理解為溫陽一途,或者只重視以溫陽來扶陽。殊不知,通陽亦是扶陽中同樣重要的一個環節。人體內的陽氣通過正常的升降出入布運流行,來發揮它溫煦、固攝等各種功用,一旦流行受阻,即“陽氣鬱遏”,就會產生疾病。通陽的目的就是以各種手段來疏通“鬱遏”的陽氣,恢復其正常的升降出入運動。

  因此溫陽和通陽療法都是扶陽的重要環節。在臨床上,陽氣的不通與不足常會相併出現,因此應當注意溫陽、通陽兩法的結合,共同實現扶陽的目的,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銀屑病的發病與正氣虛衰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所說的正氣,主要是指陽氣。因此,採用扶陽療法治療銀屑病也可謂有據可考,臨床中也得到了驗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37歲,2007年2月25日初診。八年前,患者無任何誘因出現鱗屑性紅斑,瘙癢劇烈,就診於當地縣醫院,診斷為“銀屑病”,給予中藥及西藥治療,效不佳。皮損時輕時重,冬重夏輕,曾多方求醫未效。現症見:全身散在紅斑,色暗紅,蠶豆大小,上覆白色鱗屑,瘙癢不甚。形瘦,面色白,飲食二便可,舌質淡,苔白,脈右弱,左沉。

  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辨證為腎陽不足兼氣虛血瘀,立法:溫陽益氣,活血化瘀。初診方:制附子6g、 桂枝9g、黃芪18g、 太子參30g、雞血藤20g、赤芍15g、紫草20g、 白鮮皮30g、 蜈蚣2條、
板藍根2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二診,皮損減輕,舌質淡,苔白稍膩,脈右弱,左沉,初診方去太子參,加徐長卿15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

  三診,皮損接近消退,僅剩少許豆大較扁的紅丘疹,無鱗屑,舌邊暗紅,苔薄白,脈稍沉。初診方去桂枝、太子參,加益母草20g丹蔘18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四診,皮損消退,僅餘色素沉著,舌質淡,苔白,脈稍沉。守初診方,七劑,日一劑,水煎服。隨後改服丸藥一月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小結:

  銀屑病的病因複雜,病程較長,證型變化多樣。臨床上應堅持區域性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根據病患的脈症,詳細檢查,不應拘泥於固定的證型和處方,應該靈活運用,隨證加減;
切忌盲目濫用溫補,只有在辨證正確的前提下,確立相應治則,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總之,對於扶陽療法,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出現陽虛寒凝、鬱滯不通為宜。具體症狀可輕可重,可多可少,包括既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蜷臥嗜睡、脈虛弱無力等氣虛證,又兼有畏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背發涼、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等陽不制陰,寒氣內盛的症候,此時就可在湯劑中適當加入溫陽、通陽之品,以增強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