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癱的概念
由於產前、產中及產後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部非進行性損傷而產生的臨床綜合症,即所謂腦癱。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及運動系統的功能障礙,具體表現為智力低下,肌肉無力,肌肉痙攣,行走困難,步態異常,剪刀及尖足步態。
二、腦癱治療的目的:
腦癱的名稱使患兒家長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誤區,他們總想解決腦子的問題,結果採取了一系列治療腦子的辦法,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殊不知,腦癱的病根雖然在腦,但是,腦癱患兒的大腦病變卻是靜止的和不可逆的,也就是說,腦部病變是無法解決的,腦癱治療的目的應該針對大腦病變所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
三、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在腦癱康復中的重要地位:
痙攣性腦癱佔腦癱總數的三分之二。由於痙攣的存在,影響了正常肌力的發揮,導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和各種畸形的發生。以往的矯形外科治療一般很少針對痙攣的治療,而單純以矯正畸形為目的,常導致痙攣和畸形的復發,療效不盡人意。康復訓練雖然是腦癱治療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但由於其無法解除痙攣,在療效上有其侷限性。
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神經顯微外科技術,該手術多用於腦癱痙攣的治療,經過十餘年各國學者的嘗試,已逐漸公認為解除腦癱痙攣和改善肢體功能的有效的手段,是腦癱外科治療方面的一項令人囑目的重要進展。SPR手術可有效地解除肢體痙攣,為肢體矯形術及功能康復奠定基礎。
四、SPR的歷史回顧
早在本世紀初,Foerster(1908)就首先使用脊神經後根切斷術治療肢體痙攣,他採用整根後根的完全切斷,儘管這能成功地解除肢體的痙攣,但因整根後根神經完全切斷不能保留肢體的感覺,故該手術不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半個世紀後,法國學者Gros(1967)對先前Foerster的手術進行了改進,他按照一定比例,只切斷一部分後根纖維,其結果是儘管能保留肢體感覺的完整性,但痙攣的解除不徹底,故該手術也未能得到推廣。
七十年代後期,義大利學者Fasano(1978)首先報道採用電刺激法行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在徹底解除痙攣的同時,成功地保留了肢體的感覺,並經術後隨訪發現,相當一部分病例有明顯的功能改善。這一成功的經驗逐漸引起了各國學者的普遍重視,Fasano還將此手術稱之為功能性神經後根切斷術。
八十年代,SPR手術傳入北美,Peacock(1988)對Fasano的手術方法又進一步改進,將SPR手術平面由胸腰段(胸12和腰1、2)下降到腰骶段(L2—S1),在馬尾水平進行操作,即降低了手術損傷脊髓圓錐的危險性,又減少了手術的難度,並使該手術在北美得到推廣。
我國學者徐林教授在1990年5月在國內和亞洲地區首先開展腦癱SPR手術治療工作。中原油田總醫院骨科於1999年成功開展了此項手術,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五、對SPR解痙機理的新認識
腦癱引起肌張力增高及肌痙攣的機理在於下行性傳導性抑制減弱,脊髓前角的r-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高,肌梭敏感性增強,牽張反射亢進。脊髓前角的r-運動神經元發出的纖維支配梭內肌纖維,調節梭內肌的長度,使感受器經常處於敏感狀態。這種r運動神經元的活動,通過肌梭傳入神經纖維中的Ia類纖維,引起a運動神經元活動和肌肉收縮的反射過程,稱為r-環路。
SPR手術的目的在於選擇性切斷肌梭傳入的Ia類纖維,阻斷脊髓反射中的r-環路,從而解除肢體的痙攣。脊神經後根中含有多種纖維成分,肌梭的Ia類傳入纖維就是其中的一種,其主要的形態特點為有髓、粗大的A類纖維,其直徑大於11μm,傳導速度快,Ia類傳入纖維在後根中的位置尚缺乏精確定位,因此從後根中辨別肌梭Ia類傳入纖維成為SPR的核心問題。
Fasano採用電生理的方法鑑別後根神經束中的主要纖維成分,認為低閾值的神經束主要由Ia類傳入纖維組成,其他纖維成分則較少,術中予以切斷。
從SPR術中電刺激神經束引起肌肉收縮所用的電壓的差別來看,Ia類傳入纖維在後根的分佈是不均一的,換名話說,後根的神經束間所含Ia類傳入纖維的數量不等,含Ia類傳入纖維較多的神經束顯示其低閾值的特性,而Ia類傳入纖維含量少的神經束引起肌肉收縮的閾值則高。
六、SPR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俯臥位,頭低臀高,腰椎後正中切口,切除棘突及推板。硬膜後正中縱行切開顯露馬尾神經,依椎間孔位置判斷脊神經根的節段,一般L5神經根最粗。依各自特徵鑑別前後根,一般後根比前根寬而扁,顏色淺,位於前根後側,用分離鉤輕輕刺激不會引起肌肉收縮。
將後根依自然分界線分成2~4束,用神經閾值測定儀刺激每一束。測出每一束的閾值,切斷閾值較低的分束,一般切斷比例為:L2—L330~40%,L5—S140~50%,L4一般不切斷。沖洗切口,縫合硬膜,置放引流管,關閉切口。
七、脊神經的定位
由於脊神經前後根在馬尾集中下行,缺少固定的解剖標誌,因此區別脊神經前後根的節段較為困難,僅能通過神經根出椎間孔的位置加以判別。
根據這一解剖特點,Peacock改良的SPR手術部位移至馬尾水平,切除L2-S1五個椎板,暴露整個馬尾神經,根據終絲的位置,判定左、右側神經前後根,根據脊神經出椎間孔的位置,判別脊神經根的節段,根據神經根的節段,定位脊神經後根的節段。從而明確脊神經後根並加以保護,防止支配膀胱直腸的神經受損傷。
不同節段的脊神經後根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形態學差異。不同後根節段其粗細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從L2~L5脊神經後根直徑逐漸增加,中國人以L5最大,從S1開始又逐漸減小,S2-S5的前後根始終位於馬尾的後正中部分,終絲的兩側。
八、脊神經前後根的鑑別
1、相應前後根的形態學比較
首先,從形態上講,後根較相應的前根粗大,後根為前根的3-5倍。後根由2-3股神經束構成,而前根僅有一股神經束。相應前後根所含神經纖維數目上也有較大差別,後根所含神經纖維數目平均為311682,而前根則為94983。
而對於每一對相應前後根來說,其位置則較為恆定,前根位於後根的腹側遊離下行。在相應前後根穿出硬脊膜前1-3cm處,漂浮於腦脊液中的前後根被鞘膜包繞在一起,穿出硬脊膜。徐林稱前後根穿硬脊膜之前的貼附為解剖學會合點。前後根於此處易於區別。
2、SPR中前後根的定位:在SPR術中,脊神經前後根需要根據多方面的形態學特點來鑑別,其中前後根的位置關係對於前後根的鑑別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相應前後根出硬脊膜前,兩者從遊離狀態變成相互帖附來加以區分。位於腹側的神經根細小單股,為前根;而背側的後根則明顯粗於腹側的前根,且含有多股神經束。
九、Ia類傳人纖維在後根中的定位
脊神經後根中含有多種纖維成分,肌梭的Ia類傳入纖維就是其中的一種,其主要的形態特點為有髓、粗大的A類纖維,其直徑大於11μm,傳導速度快。至於Ia類傳入纖維在後根中的位置尚缺乏精確定位,因此從後根中辨別肌梭Ia類傳入纖維成為SPR的核心問題。
Fasano採用電生理的方法鑑別後根神經束中的主要纖維成分,認為低閾值的神經束主要由Ia類傳入纖維組成,其他纖維成分則較少,術中予以切斷。徐林對低閾值的後根神經纖維束進行了組織學及組織化學研究,認為低閾值的神經纖維束是由有髓的Ia類傳入纖維為主構成的,而且Ia類傳入纖維乙醯膽鹼酯酶反應為陽性。
從SPR術中電刺激神經束引起肌肉收縮所用的電壓的差別來看,Ia類傳入纖維在後根的分佈是不均一的,換名話說,後根的神經束間所含Ia類傳入纖維的數量不等,含Ia類傳入纖維較多的神經束顯示其低閾值的特性,而Ia類傳入纖維含量少的神經束引起肌肉收縮的閾值則高。
十、適應證與禁忌證選擇性
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手術是針對痙攣的治療,並非對所有的腦癱都適用、據估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腦癱病人可行此手術;
手術適應證為:
(1)單純痙攣,肌張力在3級以上者;
(2)無明顯的固定攣縮畸形或僅有輕度畸形;
(3)術前脊柱、四肢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4)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利配合術後康復訓練;
(5)嚴重痙攣與僵直,影響日常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者。
對於SPR的禁忌證應引起注意:
(1)智力低下,不能配合術後康復訓練者;
(2)肌力弱,肌張力低下;
(3)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與扭轉痙攣;
(4)肢體嚴重固體攣縮畸形;
(5)脊柱嚴重畸形和脊柱不穩定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