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58例,男37例,女,21例。
年齡最小4歲,最大12歲,中位年齡7歲。採用Asthworth肌張力評定標準,所有患者肌張力均在三級以上,為以雙下肢累及為主的痙攣性腦癱患者。單純小腿三頭肌痙攣所致尖足步態者28例,整個下肢痙攣所致同時具有剪刀及尖足步態者30例。能獨立行走者44例,佔76%。單手或雙手扶持下可行走者14例,佔24%。
1.2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俯臥位,頭低臀高,
腰椎後正中切口,切除棘突及推板。硬膜後正中縱行切開顯露馬尾神經,依椎間孔位置判斷脊神經根的節段,一般L5神經根最粗。依各自特徵鑑別前後根,一般後根比前根寬而扁,顏色淺,位於前根後側,用分離鉤輕輕刺激不會引起肌肉收縮。
將後根依自然分界線分成2~4束,用神經閾值測定儀刺激每一束。測出每一束的閾值,切斷閾值較低的分束,一般切斷比例為:L2—L330~40%,L5—S140~50%,L4一般不切斷。沖洗切口,縫合硬膜,置放引流管,關閉切口。
1.2手術方式組合對於不伴內收肌痙攣的尖足步態患者行L5及S1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對於同時具有剪刀及尖足步態患者,前期的17例患者均同時行L2、L3、L5及S1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後期的13例患者,採取L5及S1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加內收肌切斷的組合方案。
1.4康復訓練術前、術後均進行堅持不懈的康復訓練,包括肌力訓練,增大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腰背肌訓練,動作協排程訓練。對於不能獨立行走的患者,強調堅持爬行訓練。術後三週,佩帶腰圍下床活動。
2、結果
經3個月-63個月的隨訪,所有患者術後均表現明顯的肌張力下降,2周內逐漸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痙攣解除率達100%,腱反射亢進、踝震攣及剪刀步態均完全消失。術前能獨立行走的44例患者,術後步態明顯好轉,21例可單足獨立。14例術前需牽手行走的患者,9例可獨立行走。
對於同時具有剪刀步態和尖足步態者,小範圍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加內收肌切斷組合方案與大範圍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比較,療效相同,均徹底解除了剪刀步態,雙腿容易分開,無復發。部分患者同時伴有的上肢痙攣,流口水,斜視,癲癇以及語言發言障礙等症狀也有所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