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何××,女,67歲,家庭婦女。2007年2.月3日初診
主訴:肝硬化病史5年,腹脹,尿少3月餘,腹脹大如鼓,伴咳嗽1周。
現病史:患者於2002年因消瘦,乏力,尿少,化驗肝功能異常,抗核抗體1:400,抗線粒體抗體(+),IgG1980 mg/dl。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因肝硬化腹水曾3次住院,保肝利尿對症治療。以後患者腹水反覆出現,間斷口服保肝利尿劑及中藥湯劑等,於2007.2.3來診,感冒畏寒、咳嗽,咳黃粘痰,微喘1周,伴腹脹,尿少,納少,便祕,無發熱,無腹痛。化驗肝功能異常,A/G,34.2 g/L /35.6 g/L、ALT33.6 u/l、AST45.2 u/l、g-GT428.6 u/l、ALP361.4 u/l、TBIL16.4 umol/L, 肝膽B超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查體:神志清楚,形體贏瘦,骨消肉脫,極度衰竭,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乾溼性羅音,偶聞痰鳴,腹部脹大如鼓,腹水徵(++++),四肢瘦弱如柴,雙下肢無水腫,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弦滑。診為鼓脹,咳喘。證屬肺熱咳喘,宣降失司,脾虛不運,水溼內停。治療:擬清宣肺熱,健脾利溼為法,處方:炙桑皮10g、瓜蔞15 g、桔梗10g 、炙麻黃5g、杏仁10g 、生石膏15 g、葶藶子10g、炒萊菔子10g、生大黃5g(後下)、厚朴10g 、枳殼10g、大腹皮15g、炒檳榔10g、茯苓15g 、豬苓15g、白朮15g、澤瀉15g 、太子參10g、車前子20(包)、甘草10 g。水煎服 每日一付,早晚分服。配合西藥利尿劑安體舒通60mg Bid、呋塞米20mg Bid 。服藥5付,患者咳嗽減輕,咳少量白痰,無喘憋,大便通,尿量明顯增多,腹脹明顯減輕,繼續原方減去生大黃、黃芩、炙麻黃、葶藶子、重用太子參30g 扶助正氣,加減化裁,調理月餘,患者腹水基本消失,飲食增加,症狀緩解。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科崔麗安
分析: 肝硬化腹水,中醫歸屬“鼓脹”範疇,又名“水蠱”、“蠱脹”、“蜘蛛蠱”、“單腹蠱”等。歷代醫家將鼓脹視為“風,癆,鼓,膈”四大頑疾之一,治療棘手。本病的病因多為酒食不節,情志所傷,蟲毒感染以及黃疸、積聚遷延而成,而正氣虧虛,氣血不足是其主因。其病機為肝、脾、腎損傷,氣、血、水鬱積,以致腹部日漸脹大,而成鼓脹。由於肝脾腎功能彼此失調,臟腑虛者愈虛,氣、血、水壅結腹中,水溼不化,實者愈實,故本虛標實,虛實交錯。該患者屬晚期肝硬化,頑固腹水,反覆發作,極度衰竭,四肢瘦弱如柴,唯腹脹大如鼓。中醫認為:“大實有贏狀,至虛有盛候”,患者衰弱到極點復感外邪出現盛實的表現,如咳喘,黃痰,腹水、便祕等。所以,中醫辯證為本虛標實,久病體虛為本,外感咳嗽,腹脹如鼓為標實,治療就不能見久病衰竭一味予以補益而應急則治標,根據《內經》“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s”的治療原則,予以炙桑皮、瓜蔞、麻黃、杏仁等清宣肺熱,以茯苓、白朮、大腹皮、厚朴等健運脾氣,以大黃、豬苓、車前子、澤瀉等通利二便,清上通下,“提壺揭蓋”,使肺熱清,肺氣宣,大腸通,則尿量多,腹水消;緩則治其本,腹水消後再益氣健脾,重用太子參扶助正氣,共奏療效。
例2:
馬××,男,45歲,工人。2005年6月8日初診
主訴:乙肝病毒攜帶15年,肝硬化2年,近1月腹脹、尿少、尿黃、乏力。
現病史:發現乙肝肝硬化2年,飲酒史20餘年,於兩年前因乏力、尿黃,肝功能異常,肝硬化腹水在我院住院,保肝利尿對症治療2月,腹水消失,黃疸減輕,肝功能好轉出院。以後因腹水再次住院。於2005.6.8來診,自覺腹脹、尿少、尿黃、乏力、大便溏軟1月,化驗肝功能異常,A/G,28.0/34.6 g/L、ALT53.7 u/l、AST64.2 u/l、.TBIL44.7 umol/L、乙肝五項“1、4、5”陽性,HBV-DNA<1000,肝膽B超,肝硬化、腹水形成、脾大。查體、神志清楚、面色黎黑,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可見肝掌,腹部脹大如鼓,下肢輕度水腫、舌質暗紅胖大,舌中裂紋,苔薄潤,脈沉弦緩。診為鼓脹,證屬溼熱餘邪未盡,脾虛不運,溼、熱、痰、瘀阻絡,水溼內停。治以健脾利溼、活血化瘀為法。處方:茵陳30 g(後下)、茯苓30g 、白朮15g 、澤瀉30g 、豬苓15g 、肉桂10g、車前子 20g 、瓜蔞皮 30g 、葶藶子10g、防己15g、生黃芪30g、生牡蠣30 g(先煎)、炙鱉甲15 g(先煎)、莪術15 g、澤蘭30 g、萊菔子20 g、炙甘草10 g、抽葫蘆30g ,配合小劑量利尿劑呋塞米20mg 1/日,螺內酯40mg 1/日,守方加減治療3月,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A/G 36.5/31.9、AG 33.3、AST 58.1、Tbil 25.8、γ-GT 50.4、AKP 97.4,以後患者堅持服藥2年,定期化驗檢查,隨訪4年,肝功能穩定,未再出現腹水,也未再住院。
分析: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屬中醫“鼓脹”範疇,病情複雜,纏綿難愈,反覆發作,是臨床上的難治之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我國,乙肝病毒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其腹水形成的病理機制為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淋巴液生成過多,繼發性醛固酮增多、抗利尿激素增多,有效迴圈血量的不足、感染誘發等都可以引起水鈉過量瀦留,腹水形成。而中醫認為其病機為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滯、血瘀、痰結、水飲停於腹中。正如古代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脹病論》說:“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證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不要攻伐過猛,而應針對病機,標本兼顧,顧護脾胃。該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多年遷延日久,加之既往長期飲酒史,加重肝臟損傷而發展為肝硬化。中醫辯證為脾虛溼盛,在治療上以益氣健脾利溼為主,以五苓散加生黃芪、防己益氣健脾,化氣行水;中醫認為,“溼熱疫毒”是乙型肝炎反覆不愈,進展為肝硬化的一個重要病因,溼熱餘邪貫穿於慢性肝炎病程的始終,故加茵陳、車前子清熱利溼;根據“治水先治氣,氣行水自制”,“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的原則,加生黃芪、萊菔子、莪術、澤蘭、生牡蠣、炙鱉甲等,補氣、行氣、活血、軟堅以促血行,血行則水化;另加瓜蔞、葶藶子宣肺化痰通絡,以開水之上源。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利溼、活血化瘀之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