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張良

  耳內鏡進展:

  國內耳內鏡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後,才有學者採用耳內鏡作為手術操作的輔助手段。耳顯微外科手術國內始於50年代,對中耳及乳突手術病灶的徹底清除及中耳成形術後聽功能的恢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耳硬化症的手術亦由半規管開窗術改為鐙骨手術,近年來開展了微創的鐙骨切開術及鐙骨成形術。

  鐙骨成形術適用於鐙骨底板前1/3小範圍的病灶,在細小纖維導光內腔鏡引導下可明視鐙骨前方,用氬離子鐳射氣化鐙骨前腳,及在鐙骨底板硬化灶後方切斷底板,鬆動鐙骨後部,切開窗用軟骨衣覆蓋。此手術不用活塞式人工鐙骨,保留鐙骨肌腱及環韌帶,減少了活塞式人工鐙骨導致的術後感音神經性聾、眩暈、肉芽組織形成及砧骨壞死。保留鐙骨肌腱可增進在背景噪聲下的語言識別率及減少聽覺過敏。保留環韌帶可增強暴露於強噪聲時的保護作用。

  在常規中耳手術中,顯微鏡對於後鼓室、鐙骨及其周圍結構的暴露不充分,部分患者咽鼓管口的暴露亦較困難,給手術操作帶來不便。而耳內鏡較好地彌補了手術顯微鏡的不足,有可能達到微創的目的。研究表明,經不同的途徑行內鏡手術能清楚地觀察到中耳各個結構,因此能提高膽脂瘤的清除率從而減少膽脂瘤的複發率。

  在耳神經外科手術中,耳內鏡能較好地顯露橋小腦角的神經、血管,病變範圍,為顯微鏡下手術切除腫瘤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當然,耳內鏡存在出血時視野不清、單手操作、缺乏立體視覺等不足,還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