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胃腸結直腸肛門外科 副主任醫師 舒振波

  病理上可分為: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管狀絨毛狀腺瘤。

  2、炎性息肉:包括粘膜炎性增生、血吸蟲卵性、良性淋巴樣息肉。

  3、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4、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贅生物。

  5、多發性腺瘤稱之為腺瘤病。

  疾病分類

  腸息肉可以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 雖然肉眼和病理上同樣是一個息肉,但臨床診斷上卻表現為不同的疾病。不同性質的息肉, 預後和治療方法絕然不同。

  臨床上息肉分為以下三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腸息肉病。

  1、腫瘤性息肉:

  常見部位:結腸、直腸。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發生率分別為75%~90%、7%~15%、5%~10%。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2、非腫瘤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10歲以下,成人亦可見。60%發生在距肛門10cm內的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

  最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腸結核腸阿米巴等慢性炎症刺激所形成。

  3、腸息肉病:

  在腸道廣泛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時, 稱為腸息肉病。常見的有:

  (1)黑斑息肉病( Peutz-Jeghers)

  是一種少見的顯性遺傳性疾病,特點為胃腸道多發性息肉伴口腔粘膜、口脣、口周、肛周及雙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著。以小腸息肉為主,約30%的病人有結、直腸息肉。息肉的性質為錯構瘤性息肉。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在青春發育期出現結、直腸腺瘤,甚至可滿布所有結、直腸粘膜,如不及時治療,終將發生癌變。

  此病有時會出現以下兩種綜合徵:

  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加德納綜合徵Gardner)

  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特科特綜合徵Turcot)

  這兩種綜合徵,並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轉移。[1][2]

  臨床表現

  1、部分腸息肉和腸息肉病病人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常在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時無意中發現。

  2、可有部分病人有便頻、便血、排便不盡感、粘液便,少數發生腸梗阻、穿孔。腺瘤性息肉有癌變傾向,晚期可發生癌變。

  3、有家族性、遺性性息肉或息肉病病人,要進行家族的普查和隨訪。

  4、纖維結腸鏡檢查、取材及病理學診斷尤為重要,是確定進一步治療的關鍵因素。

  疾病治療

  根據息肉的部位、性質、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及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1、小息肉行結腸鏡檢查是予以摘除並送病檢。

  2、直徑大於2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採用結腸鏡下分塊切除。直徑大於2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經肛門區域性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切除。

  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粘膜肌層或浸潤粘膜下層則屬浸潤性癌,應按照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粘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療,最終可發生癌變,因此應儘可能在青春期內確診並接受根治性手術。最徹底的手術方式是結腸、直腸中上段切除,下段粘膜剝除,經直腸肌鞘行迴腸肛管吻合術。

  5、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發並散在,胃多發性腸道錯構瘤,一般不癌變,難以全部切除。無症狀可做隨訪觀察,若有症狀可行息肉切除術或腸段切除術。

  6、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退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需特殊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